很多走進婚姻的女人經曆過生活的錘打後發現一個現象:自己在婆家是外人,做得再多、再好,永遠都無法被婆家人認可。
在沒有發現這個現象之前,為了得到婆家人的認可,或是為了博得一個賢良的美名,很多女人都喜歡大包大攬,遇到事情赤膊上陣,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最後卻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朋友梅子婚後就是這樣的女人,家務全包,每天下班回家還要做飯給在家裡打牌的公婆做飯,公婆說沒零花錢了,她還時不時給錢給他們用。
逢年過節送禮物給公婆,左鄰右舍都誇她是一個好兒媳,可公婆并不這麼認為,喜歡沒事就讓她做家務,見不得她輕閑。
老公家族建立了一個群,她也被拉進去,這讓她有了一種被認可的感覺。後來因為她不願意把自己的房子借給小姑子一家人住被婆婆踢出了群,老公也說她沒有人情味,說她的房子(婚前财産)租給别人也收不了多少租金,為什麼就不能給他妹妹一家人住?
她說“婆婆把我踢出家族群”,被婆家當外人,該怎麼改變?
首先,“取悅他人”并不能得到認可。
被婆家當成外人,很多女人覺得很受傷,認為自己付出的真心被踐踏了。
這麼想是因為内心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付出就帶有“取悅他人”的意味。乍看起來,是想方設法讓别人高興,并沒有什麼不妥。
可是,如果不是出自真心,很容易就成了刻意的取悅,是建立在放低自己需求的基礎上,内心是能感受到委屈的,它是會累積,等到不能承受了,内心就會崩潰。
心理學上,把這種建立在别人評價上的安全感稱為“取悅症”。它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瘾的行為模式。
當你把别人的評價看得太重,内心越是沒有安全感,也越容易活在别人的眼睛裡,慢慢就失去了自我。
女人剛結婚對婆婆好是出自内心的,帶有“取悅”的成分,但很多婆婆做不到把兒媳婦當作親閨女對待,慢慢地女人内心就會失衡,覺得婆婆拿自己當外人。
事實上,婆婆不是媽,先把自己當外人,不刻意取悅,内心就不會失衡。
任何關系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何況還是沒有血緣的婆媳關系,彼此因為一個男人而走到一起,保持一定的距離,反而有利于婆媳關系的穩定。
不要刻意取悅,也不要活在他人的眼中,更不要讓别人的想法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作為兒媳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期待婆婆像親媽一樣對自己好,畢竟婆婆不會像親媽一樣心疼你、包容你,反而會認為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
内心的期待少了,就不會那麼看重婆婆的認可,拿不拿你當外人,你根本就不會去計較,自然而然就不會覺得委屈,矛盾就會變少,距離就能産生美。
朋友梅子一直以來刻意取悅婆婆,并沒有得到認可,反而讓婆婆覺得她軟弱可欺,打起她婚前财産房子的主意,不答應立馬翻臉,老公也跟着責怪她沒有人情味。
梅子應該對他們(婆婆和老公)有人情味,把自己家的房子給親人住,幹嘛讓她這個外人拿呢,慷他人之慨誰不會,針紮在自己身上就知道痛了。
其次,婆家的事,要學會“置身事外”。
很多女人在婆家從沒有拿自己當外人,婆家有個事情,恨不得掏心掏肺,甚至沖到老公的前面。
但是,哪怕付出再多,卻落不到好,反而會裡外不是人,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面對婆家的事,女人隻要能做到面子上過得去,讓老公沖到前面,學會“置身事外”反倒有利于家庭關系的穩定。
婆家的人和事,不涉及兒媳的時候,那都是他們一家人的事情,不論最後結婚如何,他們的關系并不會改變。
如果兒媳摻和進去,會讓他們一家人團結對付你這個外人,結果自是寡不敵衆,還得罪人。
要是能置身事外,就會把握分寸,不該說的話,一句都不會說,不該去管的事情,一概不摻和,就會少操心,也不會讓自己陷入矛盾中,簡直百利而無一害。
女人學會置身事外,解決的人就會是自己的老公,他親身體會了其中的矛盾和沖突,就能明白個中滋味,也不會無緣無故責怪你做得不好。
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畢竟有些人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有利于關系的穩定。
最後,任何關系都是相互的,沒有必要委曲求全。
婆媳關系中,有的女人責怪婆婆對自己不好,卻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夫妻關系如何?
在恩愛的夫妻中,婆媳問題雖然多少會有點,但因為男人的态度,婆婆會有所顧忌,兒媳也會沒事找事,彼此都會為了同一個男人而相互退讓,關系反倒很穩定。
反倒是夫妻關系不怎麼樣的婚姻中,婆媳矛盾越嚴重,這是因為婆婆根據兒子的态度來對待兒媳,在婆婆看來,反正兒子不待見的女人,自己沒有必要客氣。
想要搞定婆媳關系,不如先搞定夫妻關系,讓男人成為自己隊友,以小家為重,讓他成為婆媳之間的一道屏障,自然能讓兩個女人和平相處。
婆媳關系中,很多女人會為了自己的婚姻委曲求全,覺得男人對自己不錯,選擇委屈自己來維持婆媳關系,卻不知有些關系并不是委屈就能換來的。
任何關系都是相互的,婆婆如果把你當外人,那就拿自己當外人,就不會為婆家的事情生氣,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投資自己,反倒會讓自己成長,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别人認不認可自己都不算事了。
END
今日話題:你認為有的婆婆為什麼拿兒媳當外人?歡迎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