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語文課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教材編者在選取詩詞時,出于各方面的考慮,有時隻是節選整首詩的一部分。
例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别》,原是五言律詩,一共八句,但是出現在課本的卻隻有前四句。
還有李白的《古朗月行》,明明有16句,但是課本卻隻選擇了前四句,這是為什麼呢?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其實若是讀過全詩,大概便能明白編者的苦心了。
李白的這首詩寫于安祿山叛亂前夕,雖然李白當時已經遠離朝廷,但是他對時局還是很關心的。
所以這不是一首單純的“詠月詩”,是有其特殊寓意的。
當然李白不可能一開始上來就抒發他的憂憤之情,所以開頭的四句是純粹寫“月”,也是為後文的議論做鋪墊。
而這四句寫的是他小時候對于“月亮”的認知,很符合兒童的心理。
年紀小的時候,不認識月亮,将它當成一個白玉的盤子。
有時候又覺得它就像瑤台仙境中仙人的鏡子,高高地懸挂在青雲上。
“呼”跟“疑”這兩個字讓人看到了獨屬于兒童的天真爛漫,最适合兒童背誦。
而接着的四句,詩人從神話傳說入手,描繪月亮初升,宛如仙境的美景。
月亮剛剛升起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仙人的兩足,然後是團團的桂樹,接着又是搗藥的玉兔。
這裡的“仙人”是傳說中駕月的車夫望舒,而桂樹還有玉兔都是月宮中常見之物,很多詩人在“詠月”的時候都會提到這兩個意象。
而接下來的四句,月亮由明轉暗,由圓轉缺,詩人見此情景,不禁想到了古時的英雄後羿,他射下了九個太陽,還天上人間一片安甯。
可是此時面對月亮的晦暗不明,詩人卻無可奈何,他不想看到月亮淪沒而迷惑不清,但是又不忍一走了之,心中愁苦到了極點。
很明顯,詩人表面在寫月亮升起,由圓而缺的過程,但其實是在寫唐王朝由盛而衰。
唐玄宗早年的時候,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晚年時候卻耽于享樂,沉迷酒色,寵幸奸佞,整個朝廷一片烏煙瘴氣,所以李白才會說“大明夜已殘”。
他渴望有一個像後羿那樣的大英雄,能夠拯救唐朝昏暗的局面,或者說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後羿”,力挽狂瀾,可惜的是無論是他自己,還是其他人,都沒能成為扭轉局面的“大英雄”,他的心中自是悲憤的。
他也曾在朝廷中任職,可惜的是唐玄宗隻是将他當成一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禦用文人罷了。
後來又被“賜金放還”,但即便如此,李白還是一如既往地關心着國家的命運,故而才會憂心如焚。
“凄怆摧心肝”,結尾五字,淋漓盡緻地抒發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
全詩表面寫月亮,實際卻是通篇隐喻,以浪漫奇妙的想象,暗喻時局,讀後發人深思。
最新部編版的教材中,這首詩出現在一年級課本,對于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體會到李白當時的心境。
整首詩中,适合兒童背誦的也就前四句了,浪漫神奇又不失童趣,這大概就是編者隻節選前四句的原因吧。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