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觞漫談】
李白這樣一位大天才,他小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才名遠揚了呢?
這我們倒是不清楚,關于李白小時候在蜀中的事迹,并沒有流傳下來很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大多是出于李白自己的作品,他在離開蜀地之後四處幹谒、漫遊、交友,免不了寫下許多幹谒與酬贈的作品,裡邊就經常提到自己的少年時期。
于是我們知道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從小的就學得很雜;知道他“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受蜀中任俠的風氣很重。同時,蜀中有峨眉山、青城山,道教氣氛濃郁,這一點對于李白以後的人生影響也很大。
可以說,對于他少年時期在蜀地做了些什麼,又喜歡怎樣的文化,我們基本是了解的,但是說到他少年時候的作品,則好像并不多。
他流傳比較廣的詩裡,有很多出自他離開蜀地的路途之中,如“天門中斷楚江開”“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這樣的名句,可是時間再往前數,我們的大詩人李白好像就忙于讀書練劍,沒什麼作品流傳下來。
隻有在離開自己隐居讀書的匡山之時,有一句“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将書劍許明時”成為佳句,為人稱道。
【臨其詩境】
今天的這一首詩呢,也是李白還沒離開蜀中時候的作品,也就是李白的青年時期,這一時期的李白,能夠寫出什麼風格,什麼水平的詩歌呢?
這時候的李白應該還很單純,所以寫的詩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是直來直去。不過詩仙畢竟是詩仙,在青年的詩中,李白就已經展現出了自己創造詩境的能力,客觀的山水景物到李白眼中就全都變了另外一番模樣,随着李白的心情而變化。
蜀中的山水奇觀對李白詩風的影響也非常的深遠,李白對山水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大概就來自自己在蜀地的漫遊與隐居。總之,還未出蜀,也就是24歲之前的李白,其獨特且浪漫的詩風基本已經形成且定型,李白餘生所作,就是将自己的一顆童心保持下去,一直到死亡,完成自己在人世間行走一遭的目标,而後回返仙家。
來看這首詩吧。
【經典原文】
尋雍尊師隐居
唐代: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條分縷析】
這是一首記事詩,記錄了李白登山随水,拜訪雍尊師并與他相談甚歡,而後在夕陽西下之際踏上歸途的過程。
第一句從大處落筆,起勢便不同凡響。形容詞的力量不如動詞強烈,這是現在的一個共識,可是李白用起形容詞,則另當别論。第一句中的“峭”“碧”“逍遙”都是形容詞,一個寫群峰險峻,一個寫其碧綠欲滴,兩個字就勝過了普通人的千言萬語。“逍遙”是形容隐者在山中的生活,後邊加之以“不記年”的描述,更加突出了山中人的仙氣缥缈。隐士的生活多是不記年的,因為生死都已經沒有了意義,更何況是時間呢?
第二句寫路途所見,撥開山上的雲層,尋找前朝古道,通往隐者居處,撥雲突出居處之高,古道則突出一種滄桑遺世的味道。倚着大石頭,聽旁邊的泉水泠泠作響,多麼的自然安然。
第三句大概已經見到了隐者,花兒盛放,松樹入雲,青牛安閑的卧着,白鶴靜靜地睡覺。這樣的場景,讀完就已經陷進去了,如同仙境一般。
第四句又是一個跳躍,中間見到隐者,相談甚歡的過程,用“語來”兩字輕輕帶過,接着就到了離别時刻。
與隐者說完話,已經天色将晚,暮色臨江,我獨自一人,踏進山中的寒煙,重新回到凡塵中去。
24歲不到,放在現代社會,大學都不知道畢業了沒有,卻能寫出這樣令人折服的詩歌,不由得感歎天賦這個東西,真的羨慕不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