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的第1,2章:講述了分工與合作的各個優點。亞當斯密拿制針工廠當例子,制針從開始到完成一根針抽鐵絲,拉直,切斷……共需要18種不同的制作工序,并且每一種制作工序都需要專門的人才完成。所以,10個人的小工廠每天可以制作48000根針。但是假如這10個人每個人單獨完成一根針的制作,不隻是制作一種工序,那麼誰也不能一天之内做出20根針,或許連一根針都做不出來。從分工開始進而講到了與其有關的交換(貨币、價值)、分配等問題。總結出的理論:隻有可以采用分工的工藝,那麼采用分工就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産力。
第一篇的第5章節:講述了勞動價值理論。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力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标準尺度。所有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勞動力來衡量和比較。
第二篇的第1章:講述了關于資産的性質。因為前面說了,一個人不可能完成所有工序的制作,這樣隻會導緻什麼也做不出來,在完全實行分工合作之後,一個人的大部分需求就必須依賴與他人勞動的産物來供給,亞當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産足以維持他後面的生活幾個月或者幾年時,他自然想用這筆資産中的大部分去換取其他的收入。
資本又分為兩種: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如您的房子,車子,還有您擁有的設備或者你擁有的知識都可以算得上是固定資本,即: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創造利潤的東西。
流動資本:可以用來生産、制造或購買物品,然後賣出去獲得利潤,商人的資本不斷以一個形态用出,以另一個形态收進,這樣的資本稱為流動資本。
第二篇的第2章:講述了貨币的本質。即:貨币是流動資本的一部分,它隻是一個商業工具,是貨物借以流通的手段。
第二篇的第3章:論資本的積累。亞當斯密說:有一種勞動投入到勞動對象身上,可以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外一種勞動卻不能。(即: 第二篇的第4章:論借貸出去用來獲得利息的資财。借錢的準則就在這:如果借出去的錢他可以再次産生利潤,并且他的純利潤大于你的利息,那麼這個錢就可以借給他,當然如果人家借錢來救命,隻要這個人是個可信之人,那就值得借。但是如果他借錢隻是為了消遣娛樂,不能為他帶來利益則就不能借。
第二篇的第五章:資本的各個用途。主要有四種:1.獲取原材料;2.加工制作; 3.運輸; 4.批發零售。
第三篇的第1章:講述的是财富的自然增長。通過分工合作,然後會各自交換各自所需,這樣兩方的财富都會有所增加,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财富自然增長。
第三篇第3章:城市的發展與興起。當人們勞動的結果他們相信有相應的回報并能親自享受時,他們自然會努力改善他們自身目前的境遇,這一點和中國的天道酬勤相符,不過亞當斯密講的是隻有人們有把握他們的勞動能改善他們的境遇時人們才會努力勤勞,否則就不會,因為有些地方與工作勤勞并不能改善他們的境遇。
第三篇的第4章:城市商業如何對鄉村改良做出貢獻。理論:商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的自由和安全。
第4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裡我們不做總結。
第5篇的第一章: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斯密認為,即使國家對下層人民的教育得不到任何利益,這種教育也是值得國家注意的。人民受了教育,國家也會受益匪淺。在無知的國民之間,狂熱和迷信往往會惹起最可怕的騷亂。一般下層人民所受教育越多,愈不會受迷信和狂熱的迷惑。另外,受教育及有知識的人都比無知識而愚笨的人更守禮儀和秩序,他們都會覺得自己人格高尚,自己更能得到法律的尊重,因而他們會更看中那些法律。﹒﹒﹒這樣,反對政府的文字或論調,就不能欺騙他們。。。。這對政府來說,更是一件好事。這與羅翔老師說得簡直無縫連接: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的人,他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看來羅老師是讀過國富論,并深刻體會其中含義的一個人,佩服佩服。
碼字真是不易,如果其中總結有不恰當之處敬請指出,小輩我盡當全力審視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