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産業是三晉大地脫貧攻堅戰的一大脫貧利器,多年來的培育壯大,讓貧困群衆在黃土地裡收獲了金疙瘩。
山西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地處黃土高原高寒冷涼地區,十年九旱,農作物産量低。然而,山陰縣土壤自然含硒量高出國家标準的20多倍,種植的小米硒含量為0.085。山陰特殊的富硒地理環境,使發展谷子産業具有獨一無二的潛力和優勢。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山陰縣堅持“區域化布局、組織化推動、标準化生産、示範化帶動、品牌化經營”發展思路,把種植有機旱地谷子作為調整種植結構的突破口,傾力推動山陰富硒谷子産業向強、優、精、細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山坡區農民脫貧緻富的新路徑。2019年,全縣推廣旱地谷子種植7萬畝,帶動1036戶貧困戶發展種植谷子5967畝,戶均增收1200元。2020年,全縣計劃推廣種植8.1萬畝,将帶動1300餘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谷子增收。
在品質提升上,山陰縣積極選育适宜本地、品種優良的晉谷21号等良種,一方面加大與山西農科院、中國農大、山西農大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種植技術、種植管護上持續發力;另一方面選擇無污染、無公害的種植區域,嚴格落實國家有機農業标準,實行統測、統配、統供、統施,減少化肥施用量,并重點建設了鑫霏農業有機旱作谷子種植基地、合盛堡有機旱作農業富硒谷子種植基地、七裡溝村旱作優質谷子種植基地等10個示範種植基地。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對谷子種植農戶給予滲水地膜、複混肥料、播種機具等生産物資的扶持補貼,縣财政專門投入資金,共施用有機肥6000餘噸。
在種植技術上,山陰縣大力推廣省農科院旱地滲水地膜全覆蓋機械化精密穴播免間苗技術,充分利用5毫米以下無效降雨量,使旱地變“水地”,提高了出苗率和成活率。數據顯示,應用該種植模式,每畝可達6000穴、2.5至3萬株,是過去傳統種植每畝株數的4至5倍;谷子植株平均株高達1.5米以上,穗長30厘米左右,杆壯穗大,籽粒飽滿;田地維護也無需除草、鋤耧,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産成本。該種植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谷子單産水平由400斤/畝到800斤/畝以上的飛躍式提高,同時也可節水一半以上。
在扶貧機制上,山陰縣依托黃花梁富硒有機旱作農業基地、山西鑫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創建了“雁門香”“塞外火山土”“百彙農珍”等雜糧品牌,保證了谷子産業的銷售市場,最大程度保證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中,山陰縣黃花梁富硒有機旱作農業基地采取“支部 聯合社 合作社 農戶”的運營模式,形成産前、産中、産後全要素聚集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2018年種植滲水地膜谷子2000畝,僅此一項收入200多萬元,帶動全鄉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
而山西鑫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吸納就業、合作經營、入股分紅等多種模式,特别是通過“公司 基地 農戶”和“公司 合作社 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2018年,公司種植基地面積1萬畝,共收購谷子、黍子等小雜糧2600噸,出口糧食、油料作物461噸,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2019年公司種植面積在原基礎上增加1萬畝,達到2萬畝,帶動132戶農民增收,戶均增收5000元。
監制:姚蔔成
編輯:張瓊文
審核:韓世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