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3:28:30

一種特殊形态的垃圾正在北京重生。

北京世園會停車場的再生磚、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的回填土、永定河南大荒水生态修複中的再生骨料、亮馬河景觀工程中的實心磚、大興機場市政道路路基。它們誕自同樣的“母體”——建築垃圾。

每天清晨城市蘇醒時,十幾萬噸建築垃圾便開啟了“再生”之旅。上百輛建築垃圾運輸車行駛在路上,一車一車從拆遷現場運來的磚石碎塊,被傾倒在資源化處置場所的空地上,它們将經曆“粉身碎骨”後“回爐重造”,成為可以二次應用的再生産品。

一年多下來,有7500萬噸建築垃圾被運到北京的109個現場資源化處置點,90%實現了“變身”。

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是北京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出的一道“新招”,即将迎來全新的優化和布局。與此同時,建築垃圾再生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的旅途,或将随着全國城市化的發展全面開啟。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建築垃圾再生記)1

7月15日,北京市朝陽區溫榆河公園施工現場,工人正在為步道鋪設海綿磚。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溫榆河公園的海綿磚和生态島

這個未來北京最大的“綠肺”中心,将建設7座淨水生态島。這兒的再生水處理濾料,都是建築垃圾處置後的再生産品,具備孔隙率大,淨、蓄水能力強等特點。

這裡将是北京最大的“綠肺”,面積相當于6.5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7月的一天,溫榆河公園建設的再生産品試驗段通過檢測,使用再生材料鋪設的道路已經動工。一塊塊海綿磚在工人們的敲打下,鋪設成溫榆河公園的人行步道。

“海綿磚”是典型的建築垃圾再生産品。換言之,它是磚石碎塊等建築垃圾“變”的。

溫榆河公園坐标位于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處,緊鄰首都機場,城市副中心上遊。清河、溫榆河兩河在此交彙,流經公園濕地,起到淨化過濾的效果後,流向下遊的副中心。這裡将建設7座面積為2000-3000平方米的淨水生态島。其中1-2個島将用再生水處理濾料代替天然骨料進行填充,它們也都是建築垃圾處置後的再生産品。

“變身”後的建築垃圾,在這裡各顯神通。

用北京建工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經理殷朝陽的話說,海綿磚的“優越性”體現在内部結構穩固,能保證透水性能,也具有強度和耐久性,可以讓園區内降水迅速滲入地表以下,達到海綿城市滲、蓄、滞的功能需求。

再生水處理濾料則具備孔隙率大,淨、蓄水能力強等特點。填島完成後,來水将進入溫榆河公園人工濕地,在環繞島嶼流動的過程中自然淨化,能确保水質标準維持在IV類或提升至IV類以上。

據悉,在溫榆河公園一期建設中,預計将使用再生骨料2萬噸、再生道路材料近1萬噸、生态海綿磚近2萬平方米。

海綿磚和生态島,是北京建築垃圾再生産品應用于大型建設項目的一個縮影。

據市住建委相關統計,截至目前,北京109個現場資源化處置點共處置了7500多萬噸建築垃圾,生産出再生産品6500多萬噸,目前已使用5000多萬噸。

“變身”後的再生産品,有的成為再生磚,用在世園會停車場、環球影城主題公園;有的成為再生骨料,被填充進溫榆河公園淨水生态島、生态修複中的永定河河道;更多的被還原成再生無機材料,鋪設成一條條公路路基。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建築垃圾再生記)2

8月6日,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現場。新京報記者 陳婉婷 攝

“不挑食”的建築垃圾“分解神器”

四五十公分大小的磚石、混凝土塊從機器入料口被“吃”進去,經過幾番“消化”,在不同的環節被破碎成不同尺寸的骨料。這些骨料,可直接應用于市政道路、園林綠化等工程,也可被制成再生磚。

就在距離溫榆河公園不遠處,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一條生産線正在運行。

北京正值盛夏。一片拆遷後的空地上,六七條綠色長臂型機械宛如變形金剛般伸展開來,轟鳴着運轉。這條處置線,是一套名副其實的建築垃圾“分解神器”。

與生活垃圾的前端分類不同,建築垃圾經過“神器”處置,可以直接分解成再生資源。

四五十公分大小的磚石、混凝土塊從機器入料口被“吃”進去,經過幾番“消化”,在不同的環節被破碎成不同尺寸的骨料,在機器出料口堆出一座座小山丘。首先被分解出來的是還原土——一種有用的“垃圾”,随後是0-5mm、5-10mm、10-25mm、25-31.5mm四種不同粒徑的再生骨料。這些還原土和再生骨料,可以直接應用于市政道路、園林綠化等工程,也可以被制成各類再生磚。

看似快速的“變身”過程,實則需要通過一套精密的處置工藝來完成。

可進入處置線的建築垃圾要經曆破碎、篩分和分選三道關卡。“我們的最大的特點是‘不挑食’,通過三級破碎能對幾乎所有的建築垃圾進行精細化處理。”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淼解釋,在三級破碎中,由于每一級的破碎機粒度分布不同,所以不同尺寸的建築垃圾将進入不同的分選程序。

需要進行三級破碎的是比較大塊的建築垃圾,但一般粒徑不能超過半米。這些“大塊頭”經過第一次破碎後,還原土會被先分離出來;随後經曆一次“除鐵”,除鐵器依靠磁力将鐵從破碎後的垃圾中吸附出來;之後,工人們需要手工分揀出遺留的木條、織物等小雜物。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破碎中,進入破碎的垃圾和篩分出來的骨料将變得更精細,還增加了對輕物質的除雜環節。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處置項目都會像孫河處置點這樣,配備一條完善的三級破碎處置線。位于海澱區的四季青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設備就更簡易一些。

“我們把四季青的這種建築垃圾處置線稱為‘小模塊’,用來處置計劃3-5年内完成的項目”,王淼告訴記者,“小模塊”其實就是縮小版的處置線,設備簡單、占地面積小,可以靈活地進行轉場、拆除。“它的功能是配合前段分類後的建築垃圾進行處置,搭配‘不挑食’的綜合處置線,來處置一些相對幹淨的建築垃圾。”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建築垃圾再生記)3

8月6日,四季青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運來的建築垃圾混雜着木條、鋼筋等大件雜物。新京報記者 陳婉婷 攝

不可或缺的人工分揀

建築垃圾往往夾雜着門框木條、破舊床墊、地毯等裝修垃圾和生活垃圾。處置前,工人需要将雜物分選出來,尺寸過大的混凝土塊也需要先破碎成小塊。

盡管每個處置點都擁有這樣一套“分解神器”,人工依然是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到達處置現場的建築垃圾,往往夾雜着門框木條、破舊床墊、地毯等拆除過程中遺留的裝修垃圾和生活垃圾。處置之前,工人們需要将其中的雜物分選出來,尺寸過大的混凝土塊也需要先破碎成小塊。

北京建工蘇家坨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位于海澱區西北六環邊上。運往這裡的建築垃圾,基本都來自鄰近的蘇家坨鎮拆遷和棚改現場。

“我們這條處置線設備多、占地面積大,是個‘不挑食’的處置點,運到這兒來的垃圾又多又雜,甚至還包括不少舊衣服、舊床墊等生活垃圾”,蘇家坨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經理尹福恒告訴記者,這些都需要通過人工一件件分揀出來,再被運往附近的生活垃圾焚燒廠進行處理。

“裡面夾雜的一些木條木屑也必須先由工人們手動揀出來,不然出來的骨料摻雜率太高,再生産品質量會下降。” 繞着工地上的機器轉了一圈,尹福恒指着不同的崗位向記者介紹這兒需要的人工數量,“預分揀4人,一次破碎後4人,二次破碎後8人,加上操作環保設備的、駕駛運輸車的,基本上一套流程需要搭配28個工人。”

人工始終是無法将垃圾完全分揀幹淨的,這時候,分選的核心設備——振動分揀機,就派上用場了。“分選的原理聽起來很簡單,就是通過機器振動将輕物質吹出來,它體現的是比重差的概念。但隻有在整個流程中加上這個環節,才能保證最後出來的骨料不是‘垃圾’,而是可以真正替代天然砂石的再生材料。”

“目前預分揀主要靠人工操作,但未來建築垃圾的處置将會更加精細,将更多地通過機械臂、視頻拍照識别等來進行智能分選。随着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智能機器代替人工,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王淼說。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建築垃圾再生記)4

8月6日,四季青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工人在分揀傳送帶上的建築垃圾。新京報記者 陳婉婷 攝

從“工廠”到“現場”

一個正規的建築垃圾處置工廠需要3-5年才能建成,北京的建築垃圾“等不起”。因此,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被提上議程。

并非全北京所有的建築垃圾,都可以運到任意一個處置點去。從前端的拆除、運輸,到處置、再生産品生産及應用,建築垃圾的精細化管理滲透每一個具體的環節。

“拆除單位和運輸企業在施工前,需要先到所在地區城管委辦理消納證和準運許可證,這樣建築垃圾才能裝車,運輸車輛才能上路。在這之前,拆除單位還需要先跟資源化處置企業簽訂消納合同。”王淼告訴記者,各區處置點接收的建築垃圾一般都來自臨近的拆遷或棚改現場。

與固定終端式的建築垃圾處置工廠相比,這類臨時半固定式的現場處置點易建易拆,可以随着垃圾存量的變化而轉移,“哪塊地兒拆除集中、建築垃圾多,就可以在哪裡設點;當某個區域的垃圾處理得差不多了,又可以拆移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建築垃圾的管理向來是非常嚴格的,隻不過以前主要是運到消納場或資源化工廠處置,現在主要是現場就地或就近資源化處置。點多了,面大了,這要求我們采取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從“工廠”到“現場”的轉變,還得從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說起。

“‘疏整促’涉及拆違、一般制造業騰退、城鄉接合部整治改造等多項任務,大量的建築拆除意味着産生的建築垃圾量将劇增”,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在這之前,北京每年産生的建築垃圾約為800萬-1000萬噸,17年開始,北京的建築垃圾量一年最多增至9000萬噸,“這接近10倍的增量,依靠當時北京建成的三個年處置量分别為100萬噸的建築垃圾處置工廠和幾個移動處置設施,是不可能完成處置要求的。”

新建工廠的話,一個正規的建築垃圾處置工廠需要3-5年才能建成,北京的建築垃圾“等不起”。因此,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被提上議程。

“近些年國内沒有哪個地方一年需要處置這麼多的建築垃圾,我們沒有可參照先例,所遇到的困難也前所未有。”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設立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涉及到工商營業執照增項、消納手續辦理、用地審批、環保等多個環節;其中涉及的建築垃圾資源回收和建材生産兩個項目,在當時又都屬于北京市禁止或限制新增産業類别;再生産品質量方面,還需要符合産品質量标準。

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這種全新的處置模式,隻能從試點開始。“當時市住建委會同市相關委辦局,組織北京建工、首鋼、市政路橋等幾家大型建築企業,針對拆違、棚改、存量垃圾處理等幾類現場開展試點。朝陽區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是首個建成的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與綜合利用試點項目,于 2017年5月開始試生産。”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回憶。

經過整整一年的試點,2018年4月,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城管委、北京市規土委、北京市發改委等11個委辦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築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鼓勵拆除工程在拆除現場實施建築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明确了主體責任、資源化處置設施建立要求、費用來源、再生産品種類及使用要求、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内容。

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109個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點,年處置能力由原來的不足600萬噸增長到9000多萬噸。其中,拆除任務重、垃圾存量大的大興、通州、朝陽、順義、昌平五個區就占了91個點位。

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與綜合利用的好處,也在實踐中顯現出來。“短期内處置數量如此巨大的建築垃圾,從工廠處置轉移到現場就地或就近處置後,不僅節省了建築垃圾搬運的運輸成本,也減少了車輛上路尾氣排放對空氣的影響以及道路遺撒等問題。”上述負責人說。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建築垃圾再生記)5

7月15日,北京市朝陽區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陳列室,擺放着海綿磚、透水磚等不同類型的再生産品。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再生産品應用要從被動走向主動

如何快速提高建築垃圾再生産品的社會接受度,由被動走向主動,是北京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面臨的一道難題。

從垃圾轉化為資源,建築垃圾的“再生”之旅并沒有結束。

“如果處置後的骨料不形成産品,整個資源化處置就沒有實現閉環,因為城市建設對骨料和土的需求并沒那麼大,但制成再生磚、再生道路材料等卻大有用處。”王淼說。

在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還運行着一條再生産品生産線,每天可以生産7萬塊再生磚,包括透水磚、植草磚、路面磚、路緣石等多種類型。

“再生磚的來源都是建築垃圾,但不同類型的再生磚是用不同粒徑的骨料和不同替代比例制成的,例如0-5厘米粒徑的骨料可以做成實心磚,而透水磚是5-10厘米粒徑的骨料做成的,路基材料則需要四種不同粒徑的材料混合而成。”殷朝陽介紹。

每一類再生産品适合用在什麼樣的工程部位,都是有相關要求的。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舉例,骨料主要用于道路路基和建築地基回填,标準磚可用于道路雨水口、圍牆等工程砌築,透水磚、植草磚可用于小區道路、綠道、停車場、廣場等路面部位,步道磚一般用來鋪設人行道、自行車道等。

根據北京目前相關規定,市政、交通、園林、水務等市級建設工程,在指定工程部位選擇的建築垃圾再生産品替代使用比例不得低于10%。

目前,建築垃圾再生産品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園林綠化、人行步道、河道治理四個方面,其中,五成以上的再生材料被用在了市政道路的路基中。“大量的再生道路材料用在市政道路建設中,市交通委也在研究拓展使用範圍,試驗再生材料在承載力、耐久性方面的性能,試點在其他公路工程也用上再生道路材料。”

為了推廣再生産品的使用,市住建委在官網上線了“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綜合利用再生産品信息平台”,可以在線查詢北京所有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點的地址、企業名稱、聯系方式、年處置能力以及再生産品種類。“我們希望能幫助供需雙方快速對接,就近采購使用,因為對于建築垃圾再生産品來說,運輸成本是影響産品價格的重要因素。”上述負責人說。

但如何快速提高建築垃圾再生産品的社會接受度,由被動走向主動,依然是北京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面臨的一道難題。

再生産品的生産和工程使用過程,受到嚴格的監管。“目前針對再生産品的标準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生産領域的質量标準,在這方面它們必須符合一般産品标準,完全對标天然原材料生産的産品質量要求;另一類是使用領域的施工技術驗收标準,對再生産品在特定工程應用的指标參數、施工工藝和驗收要求,也不會比天然原材料産品的低。”

“與強制推廣使用相比,如何讓社會更廣泛地接受資源化再生産品、主動采購使用再生産品,才是長遠之計。”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針對社會公衆對再生産品心理接受度不高的問題,市住建委将從公共設施建設項目入手,加強宣傳引導,大力推廣再生産品應用。

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實例(建築垃圾再生記)6

8月6日,北京市

海澱區蘇家坨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現場。新京報記者 陳婉婷 攝

建築垃圾高峰期後的再布局

建築垃圾處置點的布局是“全市一盤棋”的工作。哪些處置點暫時保留,會影響企業的追加投入,也決定了如何實施更精細化的管理。

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作為北京在特殊背景下提出的一道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招”,随着“疏整促”的推進,拆除任務逐漸完成,在建築垃圾産生量走過高峰期後,上百個處置點将迎來全新一輪布局。“不僅要提高再生産品質量、推廣再生産品應用,還得讓北京建築垃圾的資源化處置水平更規範、生産管理更精細。”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因受限于場地等條件無法設置處置點的東、西城區,建築垃圾需要運到朝陽區進行處置,目前,建築垃圾的消納依然遵循“垃圾不出區”的原則。

行業人士表示,“垃圾不出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各區的拆除點位和拆除量在不斷變化,逐漸地,已建成的現場資源化處置點與所産生的建築垃圾量出現了不平衡。有的區建築垃圾多,但處置能力有限;有的區處置能力強大,但某段時間内需要處置的垃圾卻不多。

建築垃圾處置點的布局是“全市一盤棋”的工作,正如對工廠的布局一樣。接下來,哪些處置點應該暫時保留,保留下來的點位運營多少年限,會影響企業在技術、人力、設備等方面的追加投入,也決定了如何實施更加精細化的管理。

據透露,8月底前,為保證實現“場平地淨”,各區積存的拆除垃圾能夠在現場資源化處置的應全部處置完畢,确實無法在現場完成處置的,應統一清理至暫時存放點位,未來3年處置完畢。

這項工作并不輕松,“需要市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從源頭設計上,預估‘疏整促’過後,北京每年産生的建築垃圾量有多少、資源化處置後的再生産品又能應用在哪些方面,從而決定處置點數量和位置的選擇。”

加強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是為了解決北京在特殊時期建築垃圾集中産生問題而提出的。但建築垃圾再生作為一個朝陽行業,卻正在迎來上升期。

“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迎來一個更新的過程。翻新或者改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建築拆除,随之而來的是大量建築垃圾的産生。”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年多來,北京市住建委就接待了上海、天津、武漢以及雄安新區等十幾個省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前來調研或交流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處置利用工作。

“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着與北京同樣的問題,無論是城市項目的新建還是翻新,隻要有建築垃圾産生,就需要考慮怎麼去處理。”在沒有多餘的土地用來填埋的情況下,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和再生,将是一條必然的出路。

【記者手記】

建築垃圾再生,幾次和編輯說起,這個主題非常“硬核”。沒有辦法用生動的現場和感人的故事來驅使它,因為從朝陽到海澱、從北五環到西六環,建築垃圾的處置工序和再生品生産,本身就是機械甚至可以說是枯燥的。

但北京的建築垃圾再生,與“疏整促”大量的建築拆除導緻的建築垃圾量劇增有着直接關系,也可以說是從一個“冷門”的角度來觀察北京近兩年城市精細化治理的背景和細節。所以我覺得這個題材是有内在動力的。

去蘇家坨建築垃圾處置項目探訪的那天,恰逢機器停工檢修,得知機修班長正在機器内部對用于第一道垃圾破碎步驟的零件進行檢修,攝影記者毫不猶豫地爬進了垃圾粉碎輪,拍下了高溫天氣下他們在狹小空間裡工作的畫面。當下我想,在這個越來越機械化的時代,很多東西是機器無法替代的,垃圾雜物要靠工人一件件分揀,機器壞了要靠人的手去維修,了解一個事物也還是要親眼所見。

從建築垃圾的拆除、運輸、處置,到再生産品的生産、應用,是一個涉及到多個管理部門、多個環節的長鍊條,這個鍊條中也還有許多不足,需要相關部門采取嚴格的監管和科學的舉措。城市更新導緻的建築垃圾劇增,可能是每個發展中的城市未來都會面臨的問題。打開北京的這個城市樣本,在這個層面也具有一些參考價值。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陳思 校對 王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