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家裡來了兩個親戚家的孩子做客,他們年齡相仿,但兩人的性格明顯不同:一個性格非常地活躍,大方得體,并不懼怕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而另外一個就顯得非常地安靜,人前不愛說話,說話支支吾吾的,不敢當面回話,一有什麼問題就躲在媽媽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們的性格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呢?
據了解,性格内向的那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寵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父母都會替他包辦,他們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聽話,這才導緻孩子很少獨立處理問題,隻會按照父母說的去做,習慣性地放棄自己做出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陷入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學會獨立成長,另一方面又擔心放手會讓孩子面臨成長中的風險。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法去處理這個矛盾,很顯然,會對這個孩子今後的個性和心理健康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我們也面臨着類似這樣的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解決呢?
在這裡,我想提到一個概念,這就叫作科學思維能力。
所謂“科學思維”能力,是指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對具備科學思維能力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摒棄那種盲從、偏信、沒主見的惰性思考模式,運用獨立思考和開放的思考方式來面對任何問題。
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養成科學思維能力呢?在我看來,家長需要做好以下三點,就能打造出一個具備“科學思維”能力的孩子。
01 家長要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弱化他們的依賴性在傳統教育觀念下,不少家庭還是家長一言堂,單向要求的多,雙向互動的少,整體上以強制要求居多。
當孩子長期處在家長強制的這種環境中,就會慢慢地失去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
因此,我們需要放手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弱化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學會獨處。在硬環境方面就是要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或是為孩子準備一個房間,或是為孩子劃出一小塊角落作為孩子的專用空間,以此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孩子就可以盡情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會自己跟自己相處。
除了硬環境方面的獨處空間之外,家長也要在軟環境方面為孩子創造心理上的獨立空間。
每一個缺乏主見的孩子的背後,必定有一位始終不肯放手的家長。家長過度的親力親為很容易導緻孩子重度依賴于家長。
因此,當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先給他一定的緩沖空間,讓他自己去思考如何應對。如果孩子僅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的話,家長再出手幫助也不遲。隻有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孩子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擁有更大的創造性。
實踐證明,孩子在獨處中可以學會思考問題,提高專注力,快速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02 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新想法,讓他們在心理上産生被父母的認同感每一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會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和念頭,限于孩子有限的閱曆和認知能力,這些新想法和念頭不見得都是對的,但我們家長不要立馬去指出孩子的想法有多荒謬,因為此時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這種樂于思考的興趣。
針對錯誤的想法和念頭,家長隻需要适當地給孩子提個醒,給孩子自省的機會,讓他知道哪個地方錯了就可以了。這對于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抗挫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果孩子一直不被自己的家長所認可,那麼,他們就很難産生自信心。因此,家長除了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新想法之外,還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認可。
03 鼓勵孩子發表意見和想法,并和孩子平等讨論包括孩子和家長在内,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都承擔着自己的責任,也承擔着自己的義務,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這也意味着,家長在跟孩子對一件事情出現不同看法的時候,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的緣故,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正确做法是,一是鼓勵孩子發表意見和想法;二是當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就要坐下來,雙方平等讨論,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對父母來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想呢?對孩子來說,也要嘗試着去理解父母。而這種平等讨論的過程本身就能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讓孩子在家庭中開口之外,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在合适的外部場合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鍛煉的機會多了,孩子的内心将變得更加強大,以後在更大的場合下都不會輕易怯場。
結語
除了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等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影響之外,外部社會環境的因素也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多與他人溝通;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孩子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其他樂趣,培養他們豐富的興趣愛好和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面對複雜的外部社會環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思維應該是多元的、開放的,由此,我們在培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是張弛有度的,同時,我們還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學會獨處、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擁有科學思維,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充滿自信、富有主見的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