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4:04:31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1

“當痛苦的人勝過當快樂的豬,當痛苦的蘇格拉底勝過當快樂的傻瓜,如果豬和人對此有異議,那隻是因為他們從來沒體驗過更高級的快樂。”

穆勒這句話,說的真是好,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蘇格拉底是誰?

有人問神谕,誰是最聰明的人?

神谕顯示說:蘇格拉底。

然而蘇格拉底卻說,我隻知道我不知道。

一個人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其原因恰恰是因為他知道了,但是他更加明白,自己所知道的跟不知道的比起來,簡直太微不足道了。

而豬呢?且不說豬到底有沒有思維,但是在人看來,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吃東西和睡覺,然後快速長肉,其形象就是無知,愚蠢,肥頭大耳。

穆勒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痛苦的人,快樂的豬和快樂的傻瓜”聯系起來,其實就是在說,我甯願做一個痛苦着求知的人,也不願做一個蠢笨而快樂的豬。

我不知道穆勒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大概是有人告訴他,為何讓自己活得那麼痛苦,何不讓自己過得簡單一點。

這話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說出的。

萬物有其歸宿,而有些人的歸宿,或許就是用生命去思考,拓寬生命的邊界。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2

01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生命是脆弱的,就像蘆葦一樣,風稍微吹大點,雨稍微下大點,就可能折損。

但茫茫天地間,人孤獨地站立着,下雨時避開了雨,入冬時避開了寒,暑熱時有空調,反而越發蓬勃,這是為什麼呢?這是思想的結果,是創造的結果。

人在物質上的創造,我們今天肉眼所見之處,已經可見其偉大成就。

也正是因為如此,人這根“蘆葦”才能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上。

上古時期,恐龍滅絕了,許多生物漸漸也滅絕了,而在肉體上并不占優勢的人類,卻越發鼎盛強大。

或許這就是培根說的:“知識改變命運”。

作為唯一的靈長類動物,作為萬物之靈,以我們現有的認知來看,人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具有複雜的思想。

動物具有本能,其本能趨利避害,但人不是。

孟子曰:魚我所欲,熊掌我所欲,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義我所欲,舍生而取義也。

動物的本能是保護自己,維持生命的延續,但人由于其思考,漸漸進入意義的殿堂,發現了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

人之所以願意跟随本能,是因為本能不會令人痛苦,隻會令人快樂。隻有當本能受到抑制的時候,人才會産生“痛苦”。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3

02動物被本能控制,人卻能控制本能

人不同于動物,動物絕大多數為本能驅使,其本能就是其前進的動力。

于是,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是動物本能競争的結果。

然而人呢?若是拼本能,我們和所有其他動物一樣,甚至還沒有那些動物的本能強大。但驅使人行動的,不僅僅是本能,更是其理性和思想。

動物疼痛了,就會狂叫,就會躲避,見到有車撞上來,拼了命也會躲開。

但人卻未必。

電影《李學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農民工李學生去城裡打工,遇見小朋友在車道上玩耍,車過來了,李學生拼命救了兩個孩子的命,自己卻英勇犧牲。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4

尼采說:“人是一根繩索,連接在動物和超人之間,懸在深淵上。”

人是連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可以走向動物,也可以走向超人。

今天比較普遍的一種社會觀點是:“優勝劣汰”,對于生存層面來說,并沒有錯,但是除了生存之外,應該還有生活,應該還有活着之外被不斷追問的意義。

動物性在走向動物,回歸本能。

而求知者,是在拓寬精神,控制本能,從而走向“超人”。

蘇格拉底作為木匠的兒子,如果他也是隻想着優勝劣汰,隻想着生存,今天我們又怎能知道蘇格拉底這麼一個人,并且又怎麼可能成為最聰明的人呢?

所以,蘇格拉底之所以成為蘇格拉底,就是在生存之外的荒蕪上,開墾了一片肥沃的土地:“認識你自己”、“靈魂的存在”、“神聖的追求”、“無限的求知”······

但是一個人從他已然知道的世界,走進他全然未知的境遇,帶給他的,也許會有孤獨,沒有同伴的孤獨,還有許多尋常人難以理解的“痛苦”。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5

03求知者痛并快樂着

始終在求知的人,是痛苦并快樂着的人。

痛苦的地方在于,在思索當中求而不得的痛苦;

快樂則在于,思想的進境,進一步有一步的快樂。

痛苦可能還在于,大多數人并不能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意義,他們隻會覺得,他把有限的生命耗費在一些“毫無用處”的事情上。

但與此對應的快樂則是,他因為看見比别人更多的東西而狂喜。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黑塞,曾有一段黑暗的日子,其原因也是精神的追求和現實的生活充滿沖突,這令他痛不欲生,他曾經多次做心理咨詢,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尋求短暫的快樂和解脫。

我們看見的《荒原狼》,就是内心沖突的代表作品。

所幸的是,黑塞最終調和了精神和生活兩個方面的矛盾,才有《玻璃球遊戲》的鴻篇巨制。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6

尼采也是,他看見了人類信仰的普遍缺失,“上帝死了”,人無家可歸。

他看見人的生活如同群畜,被道德以及無知左右着,在一種無形的驅趕當中被迫前進。

于是尼采試圖尋找超人,為人找到信仰和價值的歸宿。

他想要叫醒他們,可他們以為尼采瘋了。

最後,尼采确實瘋了。

在生命的最後,他依舊沒能調和精神和現實的矛盾。

當然,不止是這些,大多數試圖在精神領域進行不斷求知的人,都會經曆這樣的矛盾。

就連陶淵明,也曾有過這樣的痛苦。

在《詠貧士》裡他說: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

要想盡力守住自己内心的方向,跟着内心前進,可是家人豈非要遭受寒冷和饑餓?這不就是守住内心的代價嗎?

陶隐士的家人也并不理解他,好好的官不當,非要回去受苦。

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精神之樂,豈非要長久得多?

動物有沒有像人的思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7

04做“豬”與做人,都要為自己的存在負責

穆勒所言:“甯願做痛苦的蘇格拉底,也不願做快樂的豬”。

定也是因為看見了更大的快樂:一種遠超本能得到滿足的快樂。

此言也許并沒有貶低豬的意思,隻是在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前,他不願意像豬一樣循動物本能去生活,而願意像蘇格拉底那樣,去探索和思考,拓寬生命原有的邊界。

本能是什麼?追求安逸、尋求身體欲望的滿足(口腹之欲等)、安于現狀,主要是一些原始的欲望,着眼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欲求,皆可稱之為本能。

其實,說到底,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本能的産物。

盡管我們用各種方式标榜自己作為“人”的存在,但所行之事,不外乎本能的罷了。

恰如孔雀開屏,并不是因為它愛美,而是他想以此來獲得異性的注意罷了,這種開屏的美麗,隻是本能的一種展現。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說: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并且肯定能負責,這就是存在,這就是自由。

因此,不管選擇什麼,是去拓寬精神的邊界之人,還是追随本能做滿足本能的快樂之人,都是自己的選擇,都需要自己為此負責。

作為存在,我們有權利也有能力這樣做。

基爾凱戈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對自己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一覺醒來發覺自己已經死了,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

今日之許多人,也是從來沒有觸及到自己的存在之根,因此,做一個痛苦而思索的蘇格拉底,顯得特别重要。

但我依舊要說,做一個快樂的豬和做痛苦的蘇格拉底一樣幸福,隻不過,兩種幸福具有不同的限度,對于自己的存在也是不同的狀态,前者不知其所以然,後者則稍知其所以然。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