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東京殘奧會閉幕。在此期間,各國運動員用實際行動诠釋了競技體育的力與美,為自強不息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
有人說,如果奧運會選出的是人類最巅峰的身體,那麼殘奧會選出的就是人類最不屈的靈魂。由于肢體上的缺陷,殘疾人運動員取得的每一次突破,都更為艱難,這背後寫滿了與命運抗争的故事。
有網友說,不是不想看殘奧會,而是不敢看,怕自己淚點太低。卻也如此,從某種層面來說,殘疾人運動員是不幸的,他們并未得到命運的眷顧。但殘奧會并不是展示悲情的舞台,我們因他們的經曆而感動的同時,更應感佩于他們與困境鬥争、向命運宣戰的精神和勇氣。
在殘奧會的賽場上,我們看見了不屈與堅強。無臂遊泳、單腿跳高、用嘴打球……他們在賽場上留下的感人瞬間,必将被世人永久銘記和稱贊。
在9月1日舉行的東京殘奧會男子50米自由泳S5級決賽中,我國選手鄭濤奪冠并打破殘奧會紀錄。這是他在本屆殘奧會上獲得的第4塊金牌,而在2012年倫敦殘奧會和2016年裡約殘奧會上,鄭濤也均有金牌入賬。他在比賽中咬着毛巾出發的圖片刷爆網絡,感動了無數網友,被人們稱為“無臂飛魚”。
鄭濤1990年出生于雲南滇池邊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因為小時候的一次意外,他失去雙臂,曾經“望子成龍”的父母也隻希望“他長點本事好好活下去”。但鄭濤沒有放棄自己,加入遊泳隊後,别人訓練5個小時,他就練8、9個小時。
右腳夾球,将球向上高高抛起,然後用嘴咬着球拍用力回擊……東京殘奧會乒乓球賽場上,48歲的埃及運動員易蔔拉欣·哈麥德獨特的擊球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0歲那年,哈麥德遭遇意外事故失去雙臂。15歲那年,他因為朋友的揶揄開始練習乒乓球。起初,哈麥德經常牙龈出血、脖子拉傷。盡管如此,他仍舊沒有放棄,乒乓球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打乒乓球時,我可以忘掉一切,我覺得自己在和球對話。”他說。
在殘奧會賽場上,我們還看見了信任與真誠。8月28日,在東京殘奧會田徑女子400米T11級決賽中,我國盲人運動員劉翠青奪得了冠軍。這塊金牌,劉翠青的領跑員徐冬林也居功至偉。他是劉翠青的“眼睛”,他們通過一條10厘米的引跑繩溝通,互相信任讓他們彼此成就。
劉翠青和徐冬林從2013年開始搭檔,剛開始時,碰撞是常有的事,他們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就是信任。為了培養默契,徐冬林每天帶着劉翠青在操場上跑幾十圈。以前,倆人在訓練中還需要言語交流,但現在,這種默契已經成為一種肌肉記憶。
徐冬林說,他的使命就是充當劉翠青的眼睛,讓她克服恐懼,勇敢地奔跑。在徐冬林的陪伴下,劉翠青在田徑的道路上跑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拿下過世錦賽冠軍,獲得了殘奧會金牌。“如果有朝一日能夠重見光明,我特别想看清楚冬哥的模樣。”劉翠青說。
但如果沒有劉翠青,徐冬林可能這輩子都難以站上奧運賽場。“我幫她實現了夢想,她也幫我實現了夢想。”徐冬林說,“我真的很感謝她。”
東京殘奧會已經閉幕,但各國運動員在其間展示出來的不向厄運低頭的堅毅和永不放棄的信念,配得上所有的尊敬和贊賞。殘奧會上的每一個感人瞬間,都是對生命之熱烈最好的诠釋。(半月談評論員 鄭明鴻)
來源: 半月談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