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明醫葉天士曾說過“長夏時令,暑必挾濕”,夏季氣候雖炎熱,氣候中濕氣也較重。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這應該是說水的有利一面,事物分陰陽,有兩面性,就好比形容人一樣,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天使魔鬼就在一念間。水也一樣,當大地幹涸,水就可以濡養萬物;當雨水過多,就容易影響萬物,反成其害。人離不開水,沒有水無法存活,水濕又無法分開。
水為陰邪,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水濕導緻機體生病特别多見,其性粘滞,容易反反複複。水濕重濁。一般表現為身體困重、沉重的多因濕所引起。濕疹、小便淋濁、女性帶下病、痛風、肥胖等,這是濕比較常見的病症,舌苔厚膩是濕的主要判斷依據。有時候不少人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隻有舌苔厚膩,這個時候也要引起重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重病大病都是經過很長時間才發展而來。肌瘤、囊腫、增生、腫瘤,這些往往是痰瘀互結,濕聚日久而成。“陽化氣,陰成形”,有形之病症與陰邪有關,濕又是陰邪代表。所以說,舌苔厚膩、身體困重、乏力還是要引起重視的。
在中醫上認為,與水濕有關的髒腑主要是脾、肺、腎、三焦、膀胱、大小腸等。
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濕,在五行為土,水濕畏土;腎主水,為水之下源;三焦主水液代謝;膀胱主貯尿和排尿;小腸主液,大腸主津,津液與水濕的關系說不清道不明,相互影響。
水濕津液,去到該去的地方,就不會引起病症和危害。循常道,不能亂闖,比如跑到下肢過多,就會引起水腫;跑到肺中過多,就會引起咳嗽吐痰;跑到皮下筋膜,就會形成纖維瘤。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隻有從源頭入手,才能正本清源。水化于氣,其标在肺;水為畏土,其治在脾;水為至陰,其本在腎。肺、脾、腎,是治療和調理水濕的三個最重要的髒腑,一般的濕邪,多從脾來入手。
那麼到底該如何來祛濕呢?濕主要從舌象來看,如果舌苔厚膩又邊有齒痕,這是脾虛運化水濕功能下降,那要以健脾為主祛濕為輔;如果舌苔厚膩舌邊無齒痕,這是濕邪困脾為主,那就要以祛濕為主健脾為輔。關于濕的特點,前面剛講過,纏綿難愈、反反複複,病程一般都比較長,還容易反複。從三焦考慮,上焦化濕,多用芳香之藥;中焦燥濕,多用苦寒之藥;下焦滲濕,多用鹹淡之藥。
在家中醫,是從家庭日常保健為主,從日常飲食、起居出發,配合刮痧、艾灸、拔罐等方法來輔助調理身體,養成好的健康習慣,讓身體向好的方向發展!
飲食上,少吃寒涼、油膩之物。健脾祛濕的藥食同源有很多,冬瓜、薏苡仁、茯苓、玉米須、小米、白扁豆、赤小豆、鯉魚、荷葉等,都有不錯的健脾和祛濕作用。重點來說一下荷葉,荷葉性平味微苦,入脾、肝等經。荷葉有很好的升清降濁的作用,這與脾胃的特性相同。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要升,濁氣要降。荷葉可以升清氣、降濁氣,有的地方荷葉雞,味道清香、好吃不膩。荷葉的使用方法很簡單,在煮粥時适當放些荷葉進去,一起煮粥即可,也可以拿來泡水喝。太過不及皆為病,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切記聽誰說吃什麼好就大量的去吃。
家庭保健中,刮痧、拔罐、艾灸都是很不錯的方法,常用的穴位有天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裡、陰陵泉、陽陵泉、粱丘、豐隆等為主。足三裡,是調理脾胃最常用的穴位了,可以健脾和胃,益氣養血,有“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之說。豐隆,是祛濕祛痰的要穴,有形之痰無形之濕,都可以祛除。陰陵泉、陽陵泉也是很常用的,這些穴位在下肢的小腿上,取穴方便。
濕有外濕和内濕之分,外濕與居住生活環境有關;内濕與髒腑功能失調有關。如果居住環境比較潮濕,那就要想辦法換個地方。
早發現、早治療這是不變的主題,防養結合、健康才有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