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壇感受生命的升華?【光的回響】作者:張傑明(北京市鐵路第二中學高一四班學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在地壇感受生命的升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光的回響】
作者:張傑明(北京市鐵路第二中學高一四班學生)
散文《我與地壇》講述了史鐵生與地壇之間發生的往事。在史鐵生的生動描寫下,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見到了他眼中的地壇。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牆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質樸與簡約。
當時的地壇,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從蜜蜂、螞蟻、瓢蟲中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着無盡的生機。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鐵生在園子裡思考着生與死的問題。最後他終于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人活着,就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豐富多彩的世界中。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命運奪去了他的雙腿,他因此失去了信心,多次有輕生的念頭,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一個人搖着輪椅來到地壇公園,在這裡一坐就是一天。這個舉動可是苦了他的母親,每天目送他離開。每當史鐵生沒有按時回來,母親都心急如焚地尋找。找遍了地壇的每一個角落,終于發現了兒子的身影,她并不上前與他交談,而是在背後默默地看着他,随後轉身離去。史鐵生的母親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心疼着自己的孩子。兒子被命運重重地撞了一下腰,母親的命運也遭受迎頭一擊,甚至母親遭遇的傷害要更大、更重、更深。母親始終陪伴着兒子,小心翼翼照顧着兒子的情緒,有時還放下身段,甚至不乏卑微的姿态。
當史鐵生決定要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似乎看到了曙光,為他四處奔波,借書,找資料……她通過自己的忙東忙西,通過自己用心做一點什麼,來為兒子助一把力。在史鐵生獲得了文學的獎項,想跟母親分享喜悅的心情時,母親因為重病纏身離開了人間。這是史鐵生人生中最大的遺憾,留下無盡的悲傷、難過和愧疚。《我與地壇》的母愛書寫、親情書寫感天動地,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與撞擊。
在史鐵生的筆下,地壇用自己的胸懷和魅力,維護着一個鮮活的世界,包容着一個靈動的世界,創造着一個缤紛的世界。這個世界讓人感到,不管生命如何微弱、纖細,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充分理由。
讀《我與地壇》,我對生命也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卻是永恒的。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缺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究竟是什麼?我想是感恩。感恩母親,感恩母愛的博大與廣闊,感恩身邊所有親朋好友的善良,感恩天地的無私饋贈,感恩生命的燦爛與深情。《我與地壇》表達的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值得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和體會,并不斷獲得啟發和升華。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3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