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走路累或是運動障礙綜合征
适度的力量和平衡性訓練有助預防及康複
保健時報記者 楚超
上歲數腿腳不靈便了,關節有時會疼,走路步伐緩慢,而且走不了多遠就覺得腿累……很多老年人認為這是衰老的正常現象。但其實此中暗含着退行性病變,時間一長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這種退行性病變稱為運動障礙綜合征。
症狀
關節痛、下肢麻、步伐慢
運動障礙綜合征這一稱謂最早由日本醫學家提出,日本骨科學會将其定義為:由于運動器官衰弱或障礙導緻老年人站立、行走等動作困難,從而需要照護或者是以後可能存在需要照護的風險狀态。
運動障礙綜合征的症狀一般表現為關節脊柱疼痛、活動受限甚至變形,下肢疼痛、麻木,平衡能力減弱以及步伐緩慢。
發病群體
女性、腰圍大、有關節病者
河北醫科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随着年齡的增加,運動障礙綜合征的發病率升高。女性較男性高發,這可能與絕經後體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骨質疏松有關。腰圍越大越容易發生運動障礙綜合征,而就目前研究看,發病率與BMI(體質指數)之間關系不明确。
另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近1 年内出現過跌倒,以及患有膝關節炎、髋關節炎、腰椎疾病與其他肌肉、骨骼系統性疾病的老人,更容易發生運動障礙綜合征。
預防與康複
訓練力量和平衡性,避免久站和長走
運動障礙綜合征如何預防和康複呢?苟波建議,老人每天應适量運動,最好是快走、遊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結合一定的力量鍛煉。
建議采用抗阻力量練習,如靠牆靜蹲、深蹲、卷腹、啞鈴推舉或采用彈力帶進行鍛煉,可充分活動關節,刺激血液循環,激活髒器功能,對預防運動器官老化有一定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運動前要充分熱身,強度以自己感覺适中為宜,因為有随訪發現,運動強度過大會加重症狀。總之,安全、适度、個性化是鍛煉的前提。
河北醫科大學研究指出,增強肌肉力量、強化平衡能力是預防與康複的關鍵所在,但也要注意避免膝蓋和腰椎承重,比如避免久站和長時間走路。
自查
中1條就可能有問題
目前,日本臨床上常用“GLFS-25”評估量表來為老年患者診斷是否存在運動障礙綜合征。這一量表涉及疼痛程度、日常生活、社會活動、精神健康等方面共 25 個問題。
此外還有一種更簡便的自評方法,稱作“loco-check”,共有7個問題:
◆ 您在單腿站立的時候不能自己穿襪子?
◆ 您在家裡曾經跌倒或滑倒過?
◆ 您上樓的時候需要使用拐杖?
◆ 在交通燈變化前,您不能穿過馬路?
◆ 您持續走15 分鐘會感到很困難?
◆ 您提着一個兩千克的購物袋回家感到困難?
◆ 您在做家務的時候感覺困難從而需要輔助其他器械(例如使用吸塵器去打掃房間)?
如果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都預示您可能存在運動障礙綜合征。“即使有上述情況,老人也不用太過焦慮,但需及時就醫。”西安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教研室教授苟波說。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 編輯 || 燕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