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我們說到啟蒙時,無疑會想到歐洲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并将孟德斯鸠、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這些那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啟蒙聯系起來。其實對于普通人來說,很少會閱讀他們那些影響了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發生的著作,如《社會契約論》和《論法的精神》等。相反,倒是他們所寫的一些文學著作,如《波斯人信劄》、《新愛洛伊絲》等更受大衆的歡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啟蒙思想同時具有面向少數精英和廣大民衆的雙重向度。
盧梭
前者是改變整個曆史進程和時代精神的文化變革,通過少數先覺者去促進社會曆史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啟蒙是以大規模的文化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是狂風暴雨式的。後者是改變個人生活方式和道德修養的文化熏陶,通過吸引和教化廣大民衆,實現公民個人素質的提高。從這個向度上來說,思想啟蒙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的,是和風細雨式的。我們稱前者為文化革新,後者為道德教化,二者相結合就是思想啟蒙。文化革新往往是重大曆史時期的産物,是人類文明轉型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當人類曆史由古代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過渡時,必然會伴随思想啟蒙運動的出現。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18世紀法國思想啟蒙運動,隻是近代影響最大,也最被人所熟知的一次啟蒙運動。在此之前的歐洲,還有17世紀的英國啟蒙運動,在此之後,還有19世紀的德國啟蒙運動。這些啟蒙運動,共同促進了歐洲現代文明的形成,并且使歐洲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逐漸在這幾個世紀領先于世界。并通過國際貿易和殖民活動,迅速将商品經濟、民主政治、科學技術傳播到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2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之外的大多數亞、非、拉國家,也都主動或被動地開始了現代化進程。一場場大規模的啟蒙運動,也此起彼伏地在這些國家出現。對于中國來說,在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和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前後,都出現過這種大規模的啟蒙運動,先後湧現出了嚴複、梁啟超、章太炎、胡适、陳獨秀、魯迅等一大批傑出的思想家。思想啟蒙,要改變的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認知範式和精神風貌,還要改變個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因此要在狂風暴雨般的思想文化運動之後,以和風細雨地繼續長久的傳播。而這就需要道德教化。
嚴複
因為思想啟蒙運動發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所以相應的文化革新和道德教化,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其核心脫不開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人道主義的發揚。當然,不同時代的人文精神,其表現形态也會有所差異。可是,無論是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相對不變的,即承認人的價值、肯定的人尊嚴、尊重人的自由、關愛人的生命等幾個方面。而在現代文明的語境中,更加強調“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康德語)”
人文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觀念,在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思想啟蒙運動之後,已經成為大多數文明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來自不同國家、民族、信仰、黨派的進步人士,秉承共同的人道思想和正義理念,團結一緻,經過血與火的英勇鬥争,打敗了邪惡的法西斯勢力。再次說明人文精神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人類自我完善的巨大動力。
3
由于思想啟蒙要做的,不是給人灌輸具體的文化知識,而是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因此是一種教化而不是教育。在古代希臘的學園和中國的書院,教化和教育是一體的。但現代教育的功能更多是一種知識的教授,即以“授業”為重點。因此,“傳道”的方面,就隻能由教化來承擔。而教育與教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教育是由教學機構由外而内的教授知識,教化是由個人由内而外的尋求思想。教育的特點在于,受教育者在人生中的某些特殊時期,一般是在童年到青年階段,按計劃有系統的學習文化知識。
之所以說教育對個人來說是被動的,是因為這種由官方或準官方教育機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學校所教授的文化知識,是不容置疑的。并且這種文化知識的權威性,是通過各種考試和頒發證書來維系的。而教化則不同,這是一個人出于自我完善和追求真理的意願,從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開始,長期而不間斷的地接受某些思想文化熏陶的過程。對于教育來說,總是某一段時期的事情;而對于教化來說,卻是持續一生之久的事情。對于教育來說,學習知識是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現今的知識經濟時代裡更是如此。而教化則是個人的主觀選擇,他必須有接受思想啟蒙和追求真理的意願。
4
我們在學校——官方或準官方教育機構裡學到的文化知識,隻是社會普遍承認和主流意識形态所認可的知識。有可能包含真理的成分,也可能混雜了很多謬誤,甚至是故意的誤導。這些都是需要受教育者在日後的人生經曆和社會實踐中檢驗的。而我們所說的啟蒙,是個人自覺自願地去尋求真理,以達到自我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的一種主動行為。因此,這種啟蒙必然是一種道德教化。在今天的中國,有一些學校也開始嘗試“人文教育”、“經典教育”、“國學教育”,這聽起來與道德教化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本質上卻是不同的。因為前者的重點還是一種知識灌輸,最典型的一種表現方式,就是提倡少兒讀經,這種教育方式并沒有脫離死記硬背的僵化教條模式。
狄德羅
而道德教化的重點在于,讓個體在長期的學習和追求中,獲得一種内化于自我生命中的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而啟蒙對于個體的意義,就是培養這種人格和精神的形成。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具有了内在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的人,就是一個被啟蒙了的人。但是,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并非一旦形成就不會失去,而是需要個體不斷地在學習和追求中保持和充實。一個被啟蒙了的人,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堅守自身所取得的成果,還有思想重新被遮蔽以至沉淪的危險。因此,我們說,啟蒙是一生之久的事情,一個人是否具有了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是通過這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品質來表現的。當然,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
5
如同在一所學校裡,每個接受教育的人,都有班級、老師和同學一樣。一個自覺追求思想啟蒙的人,也應該有他的團體、導師和朋友。思想啟蒙與宗教修煉不同,前者需要在社會的開放環境中進行,而後者通常在寺院的封閉環境中完成。作為思想啟蒙的兩個不同向度,文化革新和道德教化是密不可分的。
魯迅
思想啟蒙的内容是對文化革新成果的吸收和學習,比如在中國的“五四”時代,當時的很多進步青年,都是在對新文化運動的成果進行吸收之後,具備了新思想、形成了新人格的。蔡元培、胡适、魯迅、陳獨秀、李大钊是他們的思想導師;《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是他們的思想陣地;新潮社、創造社、文學研究會、國民雜志社、少年中國學會等進步社團,是他們學習和探讨的團體。當然,在那個時代,還有以梁漱溟、熊十力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以吳宓、梅光迪為代表的新人文思想,同樣促進了文化的革新,影響了當時的青年。
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雖然接受思想啟蒙的文化源頭和具體方式不同,但在以後的學習和追求中,都培養出了與自身氣質相符的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這從他們的思想品格、道德修養以及學識著述中,能明顯地體現出來。正是他們那一代被啟蒙了的人,成為了中國20世紀民族的脊梁。無論是在革命戰争時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對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思想啟蒙的意義在于,讓每個個體在對人文理想的追求和人文知識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完善自我的精神品格。
一個經過道德教化,被啟蒙了的人,就是一個真正的文明人;一個經過文化革新,被啟蒙了的社會,就是一個真正的文明社會。而隻有一個由文明人組成的民族,才是一個開化的民族;隻有一個具有文明社會的國家,才可稱為一個開放的國度。而通過道德教化和文化革新,造就開化民族、建立文明社會,才是思想啟蒙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