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大多隻知道胃脹、胃痛,胃不舒服可能是有胃炎,嚴重一點的還可能是胃癌,殊不知胃病也是分為很多種,慢性胃炎和胃潰瘍并非同一種疾病,從慢性胃炎到胃癌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胃黏膜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變化規律。慢性胃炎與胃潰瘍你能區分嗎?慢性胃炎從非萎縮到萎縮,到癌前病變需要多久?家庭醫生在線邀請了廣州市中醫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康宜兵,為大家揭開迷霧。
慢性胃炎與胃潰瘍的區别
康宜兵表示,慢性胃炎與胃潰瘍的區别,主要是對胃黏膜損傷的深度和層次不一樣。“慢性胃炎主要損傷胃黏膜表層,一般不累及肌層;而胃潰瘍則會損傷胃黏膜肌層。在臨床症狀表現上,典型的胃潰瘍是在餐後半小時到一小時出現疼痛,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症,如嘔血、黑便等。”
也可以通過胃鏡的表現來區分兩者:慢性胃炎常可見充血、水腫、糜爛;而胃潰瘍可見黏膜缺損、凹陷,表面有黃白苔。一般情況下,胃潰瘍治療需6-8周的時間,治療後必須複查;而慢性胃炎如果合并癌前病變也需要定期複查。
什麼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什麼是癌前病變?
慢性胃炎的種類之多,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公認的難治性疾病。康宜兵介紹,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常伴腸上皮化生為特點的一類慢性胃炎。當出現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胃黏膜的異型增生(上皮内瘤變)和腸上皮化生,就是指胃癌的癌前病變。
康宜兵指出,胃黏膜從正常到癌變,往往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内瘤變→癌變。
“具體而言,普通正常的胃黏膜反複受到多種刺激後會産生慢性炎症,形成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稱慢性淺表性胃炎,也是我們常說的慢性胃炎),非萎縮向萎縮的過程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而其中幽門螺杆菌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獨立緻病因素,一旦出現了萎縮,腸化、上皮内瘤變就會接踵而至,最終導緻胃黏膜的癌變。”
怎麼治療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胃炎向癌變進展的關鍵節點,在治療上,康宜兵指出,西醫主要是改善胃黏膜炎症,延緩進展,但手段有限。“對于幽門螺旋杆菌陽性的患者,根除治療目前仍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腸化最基本的治療。包括補充葉酸、維生素C、胡蘿蔔素、非甾體類藥物等作為預防胃癌的方法,但仍有争議。由于病情遷延、難以根治和藥物治療療程較長,病人依從性較差,對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而在中醫方面,中醫藥治療所表現的優勢及其對低級别上皮内瘤變和腸化生的逆轉作用,已得到普遍認可。康宜兵總結了個人的治療經驗:結合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症狀和胃鏡下表現,中醫辨證多屬肝胃陰虛兼胃氣虛,夾有濕熱、瘀毒、氣滞。治療上,以益氣養陰,行氣化瘀解毒為法,同時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姜黃、薏苡仁、藤梨根等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此外,還可選用具有逆轉萎縮和癌前病變作用的中成藥,如胃複春、摩羅丹等。在中藥的規範治療下加上定期随訪,對疾病治療可取得不錯的療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