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要說的是西城最有人氣的一條街,從新街口一直到西四,這條街對于大部分北京人來說,對這裡都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老北京人,每回走到這片兒,都能找到過往的一些回憶,在外地人眼中,南鑼鼓巷和王府井大街是必去的兩個地方,但在北京人眼中,新街口才是北京最繁華的地帶。
時過境遷,新街口這片兒,承載了很多北京人胡同裡的鄉愁,跟二十年前比,變化确實太大了,就拿丁字兒路口來說,唯一沒變的隻有老電車,新街口标志性建築物。
專門經營音響的超音波,老北京人應該都有印象,那會兒北京人家裡的第一個奢侈品大件兒,幾乎都是跟這兒買的,想買音響隻能來這兒,一個月十幾塊錢的工資,都是咬牙攢錢買下來的,音質确實好,家裡有一套像樣兒的設備,瞬間就能變成KTV,賣音響,樂器的也特别多,還有就是北邊兒的雷龍,過去想買收音機,卡帶都得奔這兒。
順着新街口一直往南走,有一條前公用胡同,它跟前帽兒,後帽兒胡同挨得很近,這條胡同跟南城很多胡同一樣,過去有不少地道館子,北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家大餡兒餃子館,後期變成了一家快捷酒店,除此之外,西城區少年宮也在這條胡同裡,不少南城孩子小時候都跟這兒學過藝,最早大門兒沒有現在這麼漂亮,就是一大鐵門。
随着城市變遷,很多陪伴北京人長大的地方都已經消失了,老西安飯莊的電烤羊肉串兒,每次來這兒,一看着這仨字就走不動道兒了,小時候生活條件沒現如今這麼好,很多西城孩子都是看羊肉串兒的價格一直從二變到三,再到五,一直到現在的價格。
小時候想吃一頓羊肉串兒解解饞,且得拿零花錢往出攢呢,它家的電烤羊肉串兒是很多北京孩子的兒時記憶,當年都是站在門口兒,趁熱吃,左手拿着北冰洋,右手撸串兒,大塊兒羊肉被腌漬出獨特的味道,肉質飽滿,汁水兒充足,吃上一口,甭提多享受了,就連退簽子這事兒,都是當年的一個美好回憶。
超過一半以上的北京人,每次來老西安飯莊,除了吃電烤羊肉串兒,還有一樣必點的吃食,這就是西安泡馍,當然了,大夥兒主要是沖這兒的羊肉泡馍而來的,沒有疫情的時候,趕上飯點都得在門口兒排大隊,沒轍,想吃這口兒,您就得排隊。
店内座無虛席,尤其是立秋之後,來上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泡馍,嘿!甭提多舒坦了,北京人到這裡吃泡馍,是飽口福,但伴随美食的還有美好的回憶,招牌菜羊肉泡馍幾十年味兒都沒變,早已融入了鄉愁的味道,老味道,老故事,在一家老字号裡,可謂代代相傳。
除了有時代特色的老商店,老百貨,更讓大夥兒念念不忘的還得說是老字号美食,過了護國寺的路口再往前,平安裡路口往北,就在這路東有一家大買賣,這買賣叫柳泉居,最早的柳泉居如今變成了停車場,後期搬到了馬路對面。
老北京人最熟悉的是它家的豆包兒,但說到大菜,早年間還是非常有名氣的,一道炸烹蝦段兒,征服了萬千北京人的味蕾,蝦段兒掐頭去尾,對原料的要求特别苛刻,講究13個頭到15個頭的,炸烹蝦段兒,裹上糊,炸的這個過程,看着簡單,實則很考驗火候兒,外皮成熟了,可裡邊兒的蝦段兒還生在呢。
但柳泉居能保證外脆裡嫩,這就是傳承了幾十年的功夫,要經過三上三下,進行炸制,廚師要根據豐富的經驗判斷蝦段兒下鍋炸制的時間,脆殼兒已經成型,炸的步驟完成之後,經過調味兒,炒制後就可以端上桌兒了。
這樣的大菜,北京人都講究吃剛出鍋的,要的就是這燙嘴燙心的勁兒,一口咬下去,聽到的就是咯吱咯吱的聲兒,頭一口咬到的是蝦皮兒,第二口立馬就是蝦仁兒,越咂摸越有味兒,用恰到好處的火候兒把蝦肉的原汁原味兒都裹了進去。
還有就是蛋黃兒焗海蟹,老北京人,尤其是西城人都知道,這可是鎮店名菜,它跟炸烹蝦段兒的做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拆分好的海蟹分别沾上糊再下鍋炸,這道菜最重要的是保留海蟹的鮮味兒,出鍋兒前包裹上白洋澱的鹹蛋黃兒就能出鍋了。
這就是當年風靡京城的一道響當當的大菜,乍眼看不起眼,但味道棒極了,過去最早叫‘雪蟹’來源于深海,柳泉居都是進口來的,但因為疫情的關系,隻能因地制宜,先是蛋黃兒的鹹味兒和香味兒,然後才是蟹的鮮味兒,老字号做的就是實在,時隔這麼些年了,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您,柳泉居沒變味兒。
繼續從平安裡往南走,過了路口,東南角就是叱咤京城六十多年的杏園兒餐廳,盡管館子不大,但每天來這吃飯的北京人可不少,在這裡享受的是不是大菜的美味,而是一碗面條兒帶來的幸福感,上午十點左右,店裡就會聚集不少老北京人。
在這裡,小肉面絕對是主角兒,很多北京人吃之前都不忘給它拍個照,由此可見,這小肉面在京城有着超高的人氣,杏園兒的老食客,小時候就來吃,平安裡還是丁字路口,牌樓還沒有拆,如今這裡已經是十字路口,時代變遷,但北京人沒變,口味也沒變,老館子,為念舊的北京人提供了一個最理想的去處。
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這小館子裡的小肉面,依然是北京人難以割舍的情懷,咱北京人念舊的同時,還特别樂意把這份感情傳承下去,很多小年輕兒不僅自個兒來享受美味,還會帶上女兒,兒子,一碗面讓一家人沉浸在這再簡單不過快樂之中,這就是咱北京人的惬意生活,知足常樂!
一碗小肉面,六十年不變,味道來源于這鍋炖肉,肥瘦相間,當天做,當天賣,60多年了,從未變過,到店吃飯的人,比幾十年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削面的師傅手工操作,已經滿足不了北京人的需求了,即便用上機器,依然會有排隊等面的情況時常發生。
接茬兒往南走,走過路過的都是京城老館子,其中有吃肉餅,包子的二友居,吃餃子的惠豐樓,而吃冷面的故鄉酒家也很有特色,甭看門臉兒不起眼,但它跟延吉一樣,都是正宗的老店,想當年,除了延吉,就得數這兒了,1983年成立,口碑從未翻車過。
最後走到西四路口,早年間這裡是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一般人看來,隻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路口而已,但在北京人的記憶裡,這承載了我們很多兒時的記憶,吃喝玩樂一應俱全,附近有三家電影院,馬路東邊兒往北是勝利電影院,往南,羊肉胡同邊兒上,地質禮堂,再往東一拐彎兒,西安門大街上,就是紅樓電影院。
所以說,西城區的新街口,不光有不一樣的老北京味兒,還有北京人的青春歲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