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

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8 11:30:36

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優秀初中數學教學論文,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淺析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1

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

優秀初中數學教學論文

摘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開展, 不僅隻局限在課堂上, 更重要的是要從每個教學基本環節出發, 層層推進, 環環緊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标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成功教學行為, 是教學價值的表現。

關鍵詞:初中數學 有效策略 教學

傳統教學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 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 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課堂教學就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它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它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感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它關注教學的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關注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随着對學生主體觀的重新思考與定位,看一堂有效教學課必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課堂上應是教師努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情趣是一種高于興趣的,内在的學習品質),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議論紛紛(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小組讨論)。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 更應遵循學生數學的心理規律, 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充分說明了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重要性.情境認知理論認為, 知識需要在背景中學習. 真實的情境有利于意義的建構并促進知識、技能和經驗的連接. 我們認為情境學習的教學模式需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活動和任務。例如學習《角的認識》這一課, 角的概念是:“角是一個端點引出的兩條射線”, 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作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熱, 人們都習慣在樹下納涼, 小朋友們在樹下蕩秋千。示蕩秋千圖瞧, 老師來了。” 師擺臂作走路狀, 并挂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時教師立即一轉話“ 手臂這一擺, 秋千這一蕩, 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 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蕩秋千怎麼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學生已經完全投人到對知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這種不斷激活課堂的教學方式, 使學生不斷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二、擴展學生的課堂思維方式

擴展學生的課堂思維,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提問方式來拓展。關于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許多專家學者都做過專門調查研究,認為課堂教學要提高思維層次,必須從提高問題的“含金量”入手。一個的教師,一堂課,若能提供給學生一系列那怕是幾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其價值可能并不低于教學内容本身,這樣的課可以說是好的。記得有一次聽初中《等腰三角形》一課,同樣是為了讓學生訓練已知角情況變化帶來的不同結果。許多教師隻是設計了三個問題:1、一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為70°,求底角;

2、一個等腰三角形一個内角為70°,求底角;

3、一個等腰三角形一個内角為110°,求底角。

這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老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加上了思維的成分,例如老師可以針對第3個問題進行設計:當這個内角變為多少時,底角的情況是一種、兩種。同樣是這位教師,他讓學生去制作一個金字塔模型(告知具體尺寸),說這個模型能使水果蔬菜保鮮。學生很有興趣的帶着問題離開課堂,還問了這位教師的電話。這樣的課,帶給學生的可能就不隻是興趣了。

三、教師的分層授課策略

教師的分層授課策略是指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現在的初中數學教學要求: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和思維策略的不一, 以及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不同, 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 滿足多樣化的需要。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 因材施教, 分層設計目标, 分層實施教育, 培養出個性豐滿的學生, 讓每一個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獨特的才華和興趣, 感受成功。傳統的教學, 過多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目标, 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目标、情感與态度目标。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 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 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水平, 更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态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标, 對課本内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 注意内容的難度和坡度, 以适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例如分解多項式16(ab)2- 9(a b)2對于A、B層次的學生而言, 顯然難度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它分成三個問題: 分解下列各式(1)x2- y2; (2)16x2- 9y2; (3) 16(a- b)2- 9(a b)2,這樣層次就非常分明, 第(1)(2)題要求A層次的學生掌握, 第(3)題要求B、C層次的學生掌握,同時鼓勵A層次的學生也盡可能掌握。課堂提問更應該分層次,A層次的學生由于基礎和智力問題, 往往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不太好, 對A層次學生的提問應是一些課本的基礎知識, 難度不宜太大;對B、C層次的學生, 尤其是C層次的學生, 由于基礎較好, 接受能力強, 課堂提問着重引導他們去猜想和類比, 在質疑解惑中發展思維, 培養能力。

在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 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同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廣闊的思維空間, 我們把常規的封閉題改為開放探索題, 打破固定模式, 讓學生無法機械模仿, 要求學生能多角度靈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隻有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 不斷探索數學課堂的教學改革方法, 才能做到人人要學必須的數學, 人人要學有用的數學, 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