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收到了李永樂老師寫的新書:《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一套十本。拿到之後,我就快速地看了起來,半個小時把這10本小書全部看完了。
為什麼看這麼快?
1
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很喜歡李永樂老師的講課風格。我經常看李永樂老師的視頻,他講課非常清晰,強調邏輯,語句也簡練,符合我的審美。他講的很多内容我都知道,但我還時不時去聽聽,看看是不是跟自己的思路一緻,或者有沒有小細節我不知道的。
第二,這套書的編排我非常喜歡,符合我對物理的理解。書内容的排列跟屋子裡的家具擺放一樣,好的擺放讓人賞心悅目,願意閱讀。
一套好的科普書,第一需要正确。正确不單單是指知識的正确,這也很重要,這是科普書的最低的底線。很多科普書都達不到這點。
要求更高一些,正确不完全是知識的羅列,而是要有正确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學物理,不單單是學物理知識,更是要學會物理的思考方式,是如何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單純學知識,那不是科學,那是宗教。
第二是有趣,讓人印象深刻。一位好的老師或者一位好的作者,能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白一個道理。前一陣,有個視頻非常火。一位老師單手劈磚。他真的做到了,在學生目瞪口呆的時候,他給同學們講解了動量定理。
李永樂老師這套書,這兩點都做到了。
2
前一陣我研究了一下初中物理教材,看完之後,跟幾位大學教授吐槽,讓他們關心一下中學物理教材。
我看的初中物理教材,第一章講的是物質、物态變化,這個跟國外教材的編排方式是一緻的。但是,開篇沒幾頁,說到了溫度,提到了溫度的定義,規定在1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為0度。
我看到這裡,前後翻了半天,前面沒有講大氣壓,也沒有講壓強的單位帕斯卡。學生應該怎麼理解?是不是老師先需要給學生們補補課?如果愛思考的學生,應該還會問,為什麼要1大氣壓下?大氣壓為什麼會對溫度的設定有影響?為什麼要取冰水混合物?這有什麼講究?單純取水行不行?單純取冰行不行?……
李永樂老師的書從力學開始講起。我們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就是從伽利略的實驗開始,到牛頓三大定律,這些建立起了古典物理學宏偉的大廈。原先不好解釋的,紛繁的世界都可以用牛頓力學進行解釋了。
因此,這套書的第一本講的就是力學,運動的相對性,牛頓的三大定律。講完這些再講熱學、物态的變化,就非常順暢。因為物态的變化本質還是運動。
而初中教材裡面,先講了物質、物态變化,接着講運動、牛頓定律。過了很久,到了9年級的課本,又開始講内能。我估計同學們都忘了前面的知識,而且也沒有很好強調溫度的微觀本質。
李老師這套書裡的熱學,一共加起來不超過500字,在教科書上也就半頁紙,但比教材寫得清楚很多,邏輯非常順暢。
比如對于冰、水、水蒸氣三者之間的融化、蒸發、沸騰、凝結的過程,描述得非常簡練,不同溫度産生不同的過程,不同的過程産生水的不同形态,一共就4句話。清清楚楚。初中教材分散在不同年級的教材裡面,啰裡啰唆,講了好幾次,好幾頁,還不如這4句話說得明白。
3
這套書除了内容正确外,還很有趣,舉的例子很生動。比如,一個人推山,山不動,這是慣性。一個大海浪過來,攔不住,也是慣性。兩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把慣性定律中描述的兩種情況說得又生動又讓人印象深刻。
李永樂老師講故事就像放電影一樣。講分子,先從沙灘開始,這是一個遠景,拉近,到沙子,再拉近,成了微觀的分子。
還有的是倒過來。小朋友在樹底下玩,樹不動。把鏡頭拉遠,看整個地球,地球上的樹跟着地球也在一起轉啊轉啊。一個鏡頭的變換,把運動的相對性就解釋清楚了。
這些例子在本套書裡面特别多。
4
另外,這套書的插圖也非常好。
這套書的風格有些借鑒《寶寶的量子物理學》。《寶寶的量子物理學》是一位加拿大的博士爸爸寫給自己孩子看的書。這本書出名是因為臉書老闆紮克伯格。紮克伯格抱着剛出生十天的小寶寶,給她看這本《寶寶的量子物理學》。一下子就讓這本書火遍全球。
十天的小嬰兒再天才也聽不懂量子物理學,紮克伯格隻是借助這本書的圖畫,來訓練小寶寶的視覺。
但這也啟發了國内的一些作者,原來可以給小小孩寫科普。咱們國家的科普都是給小學生以上的人看的,量子物理更是給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以上的人看的。
中山大學的李淼教授曾經也寫過一套類似的書,《給孩子講量子力學》。我翻過一點,感覺上還是需要小學高年級以上,或者初中生以上才能看。
李永樂這套書是真正的給低幼兒童寫的科普書,在上小學前後就可以看。圖畫更是2歲小孩以上就能看。小孩看書第一個是看圖畫。這本書裡面的圖畫也帶有很多物理的信息量。
比如,燈光照在小貓的身上,小貓的身後就有一個影子。地球繞着太陽轉,在背對着太陽一端的地球,是黑的。這些信息也同樣傳遞了豐富的物理内容。
這套書比《寶寶的量子物理學》這套書要内容深,那個真的是小寶寶看的圖畫書。
5
現在的家長對早教已經很重視了。不過,我看了下,大部分家長主要做的是英語和文學方面的早教,很少有人在科學方面做早教。
科學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用說了,我們今天的上天入地,跟世界另一端的人方便地溝通,生活能這麼的方便,地球上能容納這麼多的人,跟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
科學雖然重要,但很多人怕科學,覺得很深奧,很枯燥,學不好。
其實,每個人都能喜歡科學。科學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隻是,我們沒有用對方法。
對科學的興趣培養非常簡單,首先要有好奇心,大人陪着孩子一起探索,其次要多看科學方面的書。
在學習中文的時候,大家知道要多看名著,學習科學知識也是如此,要多動手,多看高品質的書。
李永樂老師的這套書就是一套合适的科學啟蒙書,推薦給大家。#頭條品書團”##李永樂微訪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