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一句話,是前人的經驗之談。讀萬卷書就是博覽群書,掌握理論知識;行萬裡路是指要在生活實踐和大自然的遊曆中去體驗去發現。隻有萬裡路,才能看得遠,才能讓已有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和升華。
陸遊有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指要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就要“躬行”,就要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陸遊在詩中強調了實踐中學習的重要性,凸顯了其不凡的真知灼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說法卻是有失偏頗的。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并非是對立的,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偏廢,也不能相互替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據說是雜文家劉齊提出來的。而明代董其昌《畫旨》中記載的是: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内營,立成鄄鄂。
董其昌的本意是指:讀萬卷書就是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行萬裡路也是為了走入仕途,能夠為皇上辦事,求取功名,并且發揮自己的人生意義。要想真正學到東西,既要多讀書,同時還要多實踐。

劉奇将其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多加了兩個字,于是就有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之說”這樣一來,強調了行萬裡路,卻淡化了讀萬卷書,甚至有了“讀書無用”的意思。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妥的。
對于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有一定的道理。而對于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
如果我們“讀萬卷書,”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才能夠在”行萬裡路“中夯實和升華書本知識,成為一個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真正有學問的人。

02“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關系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就明确指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它概括了獲得真才實學是親身實踐的途徑,強調了讀書和行路的關系。
讀萬卷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讀書,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但卻是最重要的一種途徑。一個人想要擁有淵博的學識,最好的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使你“思接千載,視通萬裡”。讀書對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前途和命運。
讀書,不需要豪華的環境,不需要優越的經濟條件。書籍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隻要一卷在手,就會受益無窮。因為書本是知識的歸納,經驗的總結,是直接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且被實踐反複證明是正确的、有價值的知識。

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飽讀詩書之後沉澱出超凡脫俗的氣質。知書達理,就是說讀書可以使人通情達理,保持淡泊甯靜。讀書,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豐潤,多姿多彩。我們的人生境界得以在閱讀中得到升華,使我們的心靈有了可以自由翺翔的天空。
讀書不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試着讓自己安靜地栖居在一本書中,就可以享受一段獨處的美好時光!一個人在詩書文化的浸潤下,言談舉止,自然會流露出儒雅的風範。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讀萬卷書使人增長知識,行萬裡路讓人增長見識。破書萬卷,不行萬裡路,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隻能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

在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長平受阻,守将廉頗的守城能力極強,秦軍攻打4月有餘,仍未能攻下。秦王便用離間計,讓趙王懷疑廉頗,派趙括到了長平。因秦軍的故意詐降,趙括取得幾次小的勝利。
趙括隻注重書本理論,貿然率領40萬大軍出城與秦軍作戰,誰知道中了秦軍的計謀,趙軍被圍,無法突破,趙括最終死于這場戰役之中。由此可見,一個人即便是讀了萬卷書,不注重實踐,也毫無作用。

行萬裡路,同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世上的路有千萬條,隻有自己親身走過的路,我們才會領略沿途的風景,清楚道路的曲直。隻有身體力行,善于總結,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曆之後,我們才會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并從中找出一條最适合自己的路,我們需要行萬裡路,才能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而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不過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到頭來一無所獲。隻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人生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讀書和實踐的完美結合,

03“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相結合
縱觀曆史上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哪一個不是從小博覽群書,滿腹經綸,而後再去行萬裡路,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和寶貴的精神财富?
徐霞客幼年時就喜愛地理、遊記和探險類的書籍,這些書籍激發了他對壯麗河山的熱愛。徐霞客淡泊仕途功名,從22歲開始,曆經34年,“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他的足迹遍布大半個中國,終于完成了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

司馬遷少年時期在父親的指導下,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從20歲開始遊曆天下,一次次實地考察,使他獲得了第一手詳實的材料,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李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成為人人皆知的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的詩雄奇飄逸,俊逸清新,具有排山倒海、一瀉千裡的豪放氣勢,以及“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
李白“5歲便誦六甲”,15歲就有了較高的詩詞造詣,18歲隐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他博覽群書,除儒家經典、還浏覽諸子百家之書。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一生寫下了多少流傳千古的的不朽詩篇!這樣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大獲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

總結“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告訴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獨。活到老,學到老,終生不悔。同時也要多出去遊曆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要麼讀萬卷書,要麼行萬裡路,思想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廣為流傳,被很多人所喜愛。但如果我們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思想和靈魂都在路上。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