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菌也存中毒隐患!
又到一年野菌飄香時,牛肝菌是雲南滇中一帶頗負盛名、備受消費者青睐的野生菌!
蘭茂牛肝菌(俗稱:紅蔥)、粉黃黃肉牛肝菌(俗稱:白蔥)被公認是最美味的牛肝菌。相信多數雲南人對吃菌中毒後“見小人”都有所見聞,這是進食未加工成熟的含有緻幻毒素的牛肝菌(俗稱:見手青)後的中毒症狀。多數牛肝菌中毒患者隻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小人國”幻覺和其他神經精神症狀,個别中毒者神經精神症狀可長達一個多月,中毒嚴重者甚至死亡。
牛肝菌中毒占雲南省每年野生菌中毒事件的一半以上,如何預防牛肝菌中毒呢?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
中 毒 類 型
目前全球已知的牛肝菌有50餘屬400餘種,雲南有40餘屬300餘種,常見食用的有50餘種。目前沒有發現劇毒的牛肝菌種類,我省常見的中毒類型有神經精神型中毒和急性胃腸炎型中毒兩大類。
神經精神型中毒
[蘭茂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緻幻,煮熟後方可食用。
蘭茂牛肝菌(俗名:紅蔥、見手青)
[粉黃黃肉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緻幻,煮熟後方可食用。
粉黃黃肉牛肝菌(俗名:白蔥、見手青)
[華麗新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緻幻,煮熟後方可食用。
華麗新牛肝菌(俗名:見手青)
[紅孔牛肝菌(中華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緻幻,煮熟後方可食用。特征:菌柄有紅色網紋。
紅孔牛肝菌(俗名:見手青)
[寬孢紅孔牛肝菌]
生食有毒,可能緻幻,煮熟後方可食用。
寬孢紅孔牛肝菌(俗名:見手青)
急性胃腸炎型中毒
[網孢牛肝菌]
有毒,不可食用。可引起腸胃炎症狀和腹瀉,中毒嚴重者會死亡。特征:菌柄有明顯紫紅色至土紅色網紋。
網孢牛肝菌
[新苦粉孢牛肝菌]
有毒,建議不要食用。特征:味苦,受傷不變色,菌柄光滑無網紋。
新苦粉孢牛肝菌
[氈蓋美柄牛肝菌]
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征:味苦,受傷後會快速變藍色。菌蓋上有氈狀或絨狀鱗片,菌柄可有細小鱗片或網紋。
氈蓋美柄牛肝菌(俗名:見手青)
[粉末牛肝菌]
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征:菌蓋有黃色粉末狀鱗片。受傷後變藍色,菌柄也有黃色粉末狀鱗片。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征:傷後會變藍色,菌柄光滑,僅頂部有不清晰網紋。
有毒新牛肝菌
[粘蓋乳牛肝菌]
有毒,炒熟煮透可食。
粘蓋乳牛肝菌(俗名:松毛菌)
[褐環乳牛肝菌]
有毒,建議不要食用。
褐環乳牛肝菌(俗名:滑牛頭)
[虎皮乳牛肝菌]
有毒,建議不要食用。特征:傷後變暗,菌柄有網紋。
虎皮乳牛肝菌(俗名:鬼菌)
[琥珀乳牛肝菌]
有毒,建議不要食用。
琥珀乳牛肝菌(俗名:滑牛肚、松華菌、黃牛肚)
[紅鱗乳牛肝]
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征:菌蓋及菌柄均有棕紅色、胭脂紅色、焦黃色多層鱗片。
紅鱗乳牛肝(俗名:蜂盤菌)
[黃蓋粉孢牛肝]
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征:味苦,傷後稍變暗色,菌柄上部色淺有網紋。
黃蓋粉孢牛肝(俗名:牛舌頭菌)
[綠蓋粉孢牛肝菌]
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征:菌蓋常有黃橄榄色鱗片且後期表皮龜裂明顯,傷後不變色。
綠蓋粉孢牛肝菌(俗名:荞黃菌、黃角牛肝菌)
特别提醒
牛肝菌一定要炒熟煮透,不吃不認識的菌子,最好不要吃雜菌,吃菌時最好不飲酒。一旦發生中毒症狀請立即就近就醫!
文中部分圖片和内容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國疾控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以及我省各地疾控中心人員,在此感謝!
來源 雲南疾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