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8:19:04

#頭條創作挑戰賽#

有一種傷害是”為了你好”,有一種無奈是“她是家長”。

《白鹿原》中的冷先生對别人的事很上心,關心白、鹿兩家的大小事,他表面雖然冷漠,但作為白鹿鎮的名醫,他是十分仁慈的,窮人看病有錢就給,沒有錢也能看病。他把“懸壺濟世”诠釋得淋漓盡緻。

作為家長,冷先生對女兒冷秋月來說,卻是個劊子手,是他親手埋葬了女兒的幸福和生命,自己的面子和權威大于女兒的性命。這是封建家長制家庭的悲哀,也是女性沒有人權的悲哀。

時代在進步,有些封建的殘留,都被擯棄;然而,家長的專制卻遺留下來,并在一定的時期仍然發揮作用。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海葵強勢的母親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1

小說《海葵》中的幾個家庭,或多或少地都影射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在強勢的母親管制下,孩子失去自主意識,一味地懦弱,或者一味的反抗,導緻家庭的不和睦,孩子消失了自我。

《海葵》中,四個消失的孩子,袁午、林楚平、許恩懷和楊莫,各有各的不幸,成長的曆程中又姿勢各異,家庭給他們的烙印,是刻進骨子裡、融進血液中的。

順從的孩子,乖巧的背後,是他們長不大的弱智

大人往往喜歡聽話的孩子,而大人往往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聽話,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這樣養成的,他們成了看大人臉色行事的人,他們察言觀色的本領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以至于影響一生。

《海葵》中的袁午就是這樣的乖寶貝。他是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但也是一個媽寶男,甚至是媽寶男的天花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空白的紙,父母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任意塗鴉時,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孩子的秉性和思維。

袁午的一生大部分事情都是母親包辦的,包括上什麼大學和專業。上大學時,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門。父母送他入校,完事後,父親走了,他母親卻悄悄地留了下來。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海葵強勢的母親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2

母親牽挂孩子,多陪伴幾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這個母親卻是一呆就是三周,她事無巨細,兒子的日常她都要過問。

她幫助袁午分析舍友的性格,告訴袁午可以親近誰、疏遠誰;和誰聊何種話題,和誰不能碰觸底線,諸如此類,真是操碎了老母親的心。

習慣成自然,袁午十分依賴母親,甚至在他母親去世後,他得了“神經官能症”,既即所謂的“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認為應該加以控制的心裡活動。” 他經常腹中絞疼,而又沒有實質性的病症。

袁午的成長就像扶着父母的肩膀,一步步走過來的。到底是孩子的無能,還是父母的教育出現的悲哀呢?應該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一者來說,袁午在上學的十幾年裡,和父母呆的時間不是很多,他完全可以在學校裡和老師、同窗好友的交往中,學到一些為人處世之道。可是,他沒有,這就是自己心理不正常的表現。依賴家長已成為他的全部。

難怪作者在書中寫道:

沒有父親,袁午無法獨自生活下去。現在該怎麼辦?媽媽,我該怎麼做呢?

出現問題,袁午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問他媽媽怎麼辦,可是,那時他母親已經去世幾年了。

習慣果然是個很可怕的東西,這也說明,袁午在經曆了人生重大的生死離别之後,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沒有改變自己生活軌迹的意識,隻是選擇躺平、擺爛。他的生活可謂是行屍走肉。

二者,父母的扶持是全全包辦的,這就害了孩子。孩子就像一顆幼小的樹苗,如果總在大樹的庇護下,享受不着陽光沐浴和風雨洗禮,就不會茁長成長。大樹底下好乘涼,永遠都是幼苗成長的障礙。

袁午相親時的一個細節很形象,他母親一遍遍地囑咐袁午,哪隻手拿刀,哪隻手拿叉,牛排要幾分熟,等等的一切吃西餐的流程。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海葵強勢的母親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3

西餐,本來是年輕人比較熟悉的用餐方式,而袁家母親卻是在提前熟悉流程之後,再提醒兒子,這樣的母親事無巨細,慢慢地把孩子養成了生活上的弱智。

激烈的競争,是父母鞭策孩子學習的隐形棍棒

《海葵》開篇就是楊莫家吃早餐的一幕,女主人陶芳邊幹練地弄飯,邊一刻不停地叨唠楊莫父子。

這是一個普通家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鏡頭,但就是這個普通是社會上大部分家庭的縮影。社會的快節奏,激烈的競争,使人們像上足了發條的鐘表,每天“嗒嗒嗒”地轉個不停。

有些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把辛苦掙來的錢,絕大部分用在孩子的學習上。

于是,這樣那樣的、五花八門的培訓班、輔導班像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楊莫是個自我約束力不強的孩子,好動、活潑,就是不願意學習的孩子。

陶芳給楊莫報了幾個輔導班,周末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小孩子根本沒有釋放天性的玩耍時間。孩子的天性在父母禁锢的愛中被泯滅;所以,當他和父母、恩懷一起遊玩時,才念念不忘那裡的薩摩耶,正是陶芳不答應楊莫再次去溪田山舍玩,才導緻了楊莫和恩懷出走的謀劃。

這是楊莫反抗父母的一步重大突破,也是進入别人圈套的一步,因此消失在樓道裡。

孩子喜愛動物是人之天性,玩耍和釋放壓力也是人的天性。可是,楊莫在家長的掌控下,尤其是在陶芳的高壓、強勢逼迫下,他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隻能心有不甘地做出一些動作以示反抗。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海葵強勢的母親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4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打壓孩子的父母,說到底是想控制孩子。”

打壓孩子、否定孩子的父母,往往使孩子産生自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孩子很容易産生逆反心理,微妙的心理使孩子沒有自律性。

楊莫就是典型的在父母的打壓下成長的孩子,他一天中最快樂的時間就是能夠和恩懷一起做作業,能夠不受陶芳的叨唠。

每天腦子繃緊一根弦的孩子,隻能一直服從父母的安排,雖然稍有反抗,但漸漸地在潛移默化失去了自我。

在熱播劇《二十不惑》中女孩梁爽對爸爸控訴:“為什麼我爸總是這樣,永遠不站在我這邊,永遠在說我!”

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做事情,否定孩子的思維,做什麼也是錯的。孩子自己不能有獨立的思想,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思想固化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

寫在最後

小說《海葵》的最後,當楊莫經曆過在生死邊緣的遊離後,回到父母身邊時,楊遠和陶芳的情感差點崩潰。

陶芳在醫院把小莫抱在懷裡,足足四個小時不願放開。那一刻,夫妻兩人的心意前所未有地統一:今後不管什麼要求都答應你,千萬别做傻事了。但一成不變的生活很快會将人們集中爆發的情感慢慢消解。

父母在經曆了孩子的失而複得後,牽動心中親情的那根弦,決心答應孩子的要求,按照孩子的意願,讓他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那可能嗎?一成不變的生活,還是要面對!

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嗎(海葵強勢的母親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5

随着時間長河的奔流不息,一切都會回到以前的模樣,“教育還是那樣的教育,生活還是那樣的生活。”

以後楊莫的生活怎麼樣,我們可以一眼看到底!強勢的母親背後有着強大的推手。

家長隻是一個微弱的個體,他們也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着向前的,如果不能從源頭改變,消失的孩子隻能越來越多。

也許幾十年、幾百年之後,會有一個完美的轉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