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永泰縣同安溪流經12個鄉村,惠及人口多。這是治水護土後,同安溪一角。福建省水利廳供圖
眼下,盡管已入冬,但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白中鎮霞溪村仍呈現出一派綠意盎然景象。這裡成片的樹林郁郁蔥蔥,農田掩映在山水間,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再加上百年水車、木橋長廊、柳樹河堤等景觀,共同繪就出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霞溪村曾是福州市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鄉村,也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福州市鄉村振興試點村,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從光秃赤烈到蒼翠蓊郁、從貧困到富裕,秘訣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從2012年開始,霞溪村着力于水土保持規劃和綜合治理,通過“水土保持 ”模式,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和産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治理與美化、治理與緻富雙赢。
對此,年逾七旬的霞溪村村民俞光希深有感觸:“自從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後,村裡跟我一樣的困難戶生活得到改善,人均月收入增加了3600元。原本光秃秃的荒山荒地變山林,坡耕地和抛荒地也綠起來了,連房前屋後和河岸邊都變成生态公園和綜合文化廣場,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描繪了生态底色,讓産業振興有了支撐。如今,霞溪村利用生态資源發展起了周末經濟、假日經濟,吸引城裡人到村裡采摘果蔬和休閑旅遊。
近年來,三明市清流縣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這是當地一處坡改梯治理後的效果。福建省水利廳供圖
在福建,像霞溪村這樣的生态嬗變還有很多。
從把長汀縣作為治理試點到矢志不移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福建牢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囑托,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17.25%下降至2019年的7.75%,水土保持生态建設穩居全國領先水平。
治水護土,實現山河披綠
福建境内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90%。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決定了福建是水土流失易發高發的省份。
據1985年統計,福建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約3170萬畝,水土流失率高達17.25%。尤其是長汀、安溪、甯化、诏安等22個水土流失重點縣,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一半以上,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生态困局如何破解?
“長汀經驗”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範。這是治理後的龍岩市長汀縣一處山地。福建省水利廳供圖
如今,穿行在長汀縣河田、三洲、策武等地,隻見青山連綿,紅色楓香、木荷等闊葉樹點綴在馬尾松林間,煞是好看。山林下,長汀素蘭、七葉一枝花、三葉青等林下經濟作物青翠欲滴,長勢喜人。
長汀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據1985年遙感監測數據,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土地面積的31.5%。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山光嶺秃,草木不存,夏天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被當地人喻為“火焰山”。
1983年以來,長汀開啟了一場規模化、精準化水土流失治理的“綠色革命”。治荒接力數十載,一任接着一任幹,從赤嶺童山到山河披綠,這片土地上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實現了從全國水土流失重災區到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的曆史性跨越。
2012年以來,長汀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6.8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011年的10.26%降至2019年的7.4%,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3%,生态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
一邊是在水土流失上做減法,一邊則是在綠色覆蓋上做加法。長汀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汀探索多層次“深層治理精準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治理重點工程、綜合提升工程、生态示範工程,着力解決“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問題。
長汀的成功實踐,不僅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一個典範,也是福建生态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泉州市永春縣吾江小流域曾是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區,治理後取得了顯著的生态、經濟和社會效益。福建省水利廳供圖
2012年以來,福建曆屆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挂帥,省領導挂鈎水土流失重點縣,堅持定期到現場調研辦公,把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安排省級水土流失專項治理資金約3.4億元,組織67個省直部門單位開展幫扶。
“十三五”以來,福建相繼出台了《福建省水土保持目标責任考核工作方案(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福建省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标準》《關于推動全省水土流失區開展非柴燃料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7年以來,福建堅持從山上治理向山上山下一體治理轉變的治理思路,主要突出“四沿”(沿海、沿江、沿路、沿邊)和“四區”(重點區、貧困區、水源區、河道區)治理,從單項治理向系統修複轉變。
經過多年努力,福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截至今年11月底,“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58.39萬畝,占“十三五”規劃任務900萬畝的139.8%。
創新實踐,助力百姓緻富
水土流失治理亦能帶動百姓脫貧緻富。
南平市建瓯市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栗之鄉”,竹林、錐栗的面積和産量均為全國之冠。但長期大面積開發種植毛竹、錐栗等經濟林,造成了部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下的問題,既破壞了生态,也影響了百姓增收。
2012年以來,建瓯市累計投入1.38億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實施4條小流域、32平方公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重點推進1萬畝錐栗山治理。大力推廣錐闊混交、錐草共生,從原來坡式管理到簡易梯田栽培,開挖魚鱗狀、半月狀平台。栗農對錐栗的日常管理從剪草到不除草,從原來使用無機肥到增施有機肥,以達到生态修複的目的。
水土流失治理也給百姓帶來了利好。“我家30畝的錐栗,通過套種木荷,修建山邊溝、蓄水池等生态修複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錐栗産量每畝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畝産增收上千元。”建瓯市水源鄉王厝村村民陳家欽高興地說。
建瓯市的蛻變是福建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帶動脫貧緻富的一個縮影。
三明市甯化縣石壁鎮溪背坡改梯種植油茶後,水土保持成效顯著。福建省水利廳供圖
甯化縣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放活市場,鼓勵社會各界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設,2012年以來共引導民間資本12000萬元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土壤流失總量減少97.6萬噸,減沙率達71.8%,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就業機會也多了。
平和縣以蜜柚園整治為重點,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茶果園建設相結合起來,形成了“山頂戴林帽涵養水源、山腰綁果帶發展經濟、山腳穿竹鞋固岸護堤,坡變梯、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綜合防治格局,由此蜜柚成了當地的“黃金果、緻富果、幸福果”。
南安市利用工程包政策,将廢棄礦山治理與其他經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廢棄礦山變為工業用地、旅遊景區、港口建設原料,實現邊治理邊收益。
……
漳州市诏安縣是福建省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近年來,該縣水土流失率得到有效控制。這是治理後該縣一處山地面貌。福建省水利廳供圖
無論是閩北山區還是閩南沿海,一個個創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實踐,賦予綠色八閩更強的生機和活力,讓老百姓們目睹“紅”變“綠”的生态革命,也讓他們感受到“窮”變“富”的發展曆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