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22日電 題:從魚蝦絕迹到水清魚躍——濟南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水污染治理之變
新華社記者栗建昌、張志龍、王志
在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玉清湖街道睦裡莊,濟南小清河的源頭睦裡閘南北兩側,小橋流水,綠蔭夾岸,水草豐茂,景色宜人,一群群魚兒在水中悠然嬉戲,不時有白鹭等水鳥落到濕地邊覓食。
在濟南小清河源頭睦裡閘北側的小橋上,濟南市生态環境局槐蔭分局副局長董志新放歸在生态環境監測中捕到的中華鳑鲏。新華社記者王志 攝
“你看,這麼大的中華鳑鲏真是多年未見,魚腹兩側的藍色條紋多漂亮。”濟南市生态環境局槐蔭分局副局長董志新仔細端詳着生态環境監測中捕到的三條10厘米長的魚,然後将它們放歸小清河。
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庫和河流等淺水區底層的中華鳑鲏,是自然水域中清潔水體的指示魚種之一。“時隔60多年再次在小清河發現中華鳑鲏這一種群,這是小清河水生态改善、水生生物多樣性恢複的有力證明。”濟南市生态環境局水生态環境處處長李計珍高興地說。
在濟南市槐蔭區玉清湖街道睦裡莊,小清河兩岸綠蔭夾岸,水草豐茂,景色宜人。新華社記者栗建昌 攝
近年來濟南市不斷加大水環境污染治理力度,積極建設黃河下遊綠色生态廊道,呵護母親河水體健康。
小清河是濟南市最主要的納污和行洪河道。早在20世紀50年代,一渠清水、萬千魚蝦、天藍水闊曾是小清河的真實寫照。但後來,随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湧入,小清河水質不斷惡化,持續為劣五類,河内魚蝦基本絕迹,多河段出現水質黑臭。
壯士斷腕,源頭防控。濟南市生态環境局局長肖紅說,“十三五”以來,濟南全面完成濟鋼集團等66家涉水工業企業關停搬遷,8家小清河流域涉水企業轉型為綠色工廠,過去城區每天約6萬噸生活污水直排小清河的問題已得到徹底解決。
今年5月,濟南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當地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新華社記者栗建昌 攝
為補足污水處理短闆,濟南還新建成26個污水處理項目,總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09.8萬噸/日,生活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每年直接減少約5616噸COD、600噸氨氮流入小清河。
“小清河不清”還在于河道底泥污染物釋放影響水質。濟南市投資3.7億元,對小清河城區段30公裡河道進行生态清淤,并增大河道水深,進一步提高河流自淨能力。
經過系統治污,濟南小清河水質不斷提升:2018年以前為劣五類水體,2019年均值達到四類水标準,2021年均值首次達到三類,2022年1月至5月均值首次達到二類,恢複了曾經魚翔淺底的生态美景。
小清河由“黑”到“清”的嬗變,是濟南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之一。作為全省唯一地表徑流常年入黃的一級支流,濟南北大沙河的水質直接影響黃河水質安全。
李計珍說,全長50多公裡的北大沙河穿越濟南長清區主城區、長清大學城等,這些地方的污水經濟南市西區污水處理廠處理,排入北大沙河後入黃,但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設計規模,多年滿負荷運轉早已不堪重負,導緻北大沙河也一度成為髒亂差的污水河。
為此,濟南市投入10多億元進行北大沙河的截污改造、清淤疏浚等,控制外源污染物入河。今年5月,濟南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記者在位于長清區平安街道老王府村的北大沙河入黃河口看到,經過處理後的三類水流進浩蕩黃河。
昔日的“污水河”濟南北大沙河如今碧波蕩漾,成為市民健身、遊玩的好去處。新華社記者栗建昌 攝
依托北大沙河,長清區建設了城市中央公園,打造出一道集行洪排澇、人文觀光、親水休閑、自然生态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河道觀光帶,近百米寬的河面碧波蕩漾,河口濕地公園成為市民健身、遊玩的好去處。
河淨、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流,吸引了各種珍稀動物前來繁衍生息。2021年,濟南小清河水生生物種類230種,是2016年的3.15倍,出現了中華花鳅等本土魚類物種種群。今年3月,濟南錦繡川水庫還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