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篆書以前都稱古字,隸書以後才稱為今字。可以說從隸書開始,已經基本奠定了楷書的偏旁部首形态。因為從篆書演變而來,隸書往往在某些結構上還保留着一些篆書的特點。下面就《曹全碑》中的偏旁部首進行例舉整理分析。 一、單人旁、雙人旁隸書中單、雙人旁的最大區别就是雙人旁的豎畫均為彎尾豎。單人旁首筆自左向右寫如尖長點,雙人旁部首筆多為出鋒點。
二、土、戈
土作為左偏旁時,略向右上側,橫畫左實右虛,目的都是呼應右半結構。橫畫間加點是隸書的習慣寫法。從字例中可見“戈”在結構中是有主副之分的。如或、成、鹹、武等字中的斜捺都表現得非常突出,而戰、職、弑等字中的斜捺雖然也有完美的形态,但體勢都有所收斂。曹全碑中的捺畫形态變化極豐富,特别是後半段及結筆部分,臨習時應注意區分。
三、禾、示、牛
這幾種偏旁特點比較相近: 結構重心略高,體勢微微向右欹側,用筆左實右虛。這幾種偏旁中的豎畫形态有不同變化,懸針如祖、神等字,垂露如程、特等字,其他字例中也各有尖或圓的變化。
四、木 木
作為左偏旁時,捺畫減弱如點,而撇畫仍有發揮之勢,常見如楊、槐、橄等字中的形态。像枉、相中的近于長撇的變化使用并不多。木在下則發揮橫畫,撇捺減弱成點。類似的提手旁主要表現在彎尾豎,有時有較大的誇張,以便和右旁結構中的掠畫對稱呼應,如掖、扶。
五、點水
三點分布均勻,方向呈輻射狀,各點形體略有變化,而中點稍長。曹全碑中的三點水旁大多呈欹側之勢,因此三點在輻射狀的組合中又都呈斜上之勢。
六、女
反文在字形結構中一般僅占一半或不足一半的位置,所以撇捺畫從體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斂。在撇撩畫之間,揀畫又稍占主導地位,發揮略強一些。與單獨的女字相比,可見女作為偏旁時主要筆畫都減弱收斂、注意其橫畫大緻要中分兩個斜折畫。
七、隸書中的絞絲旁
保留有較濃厚的篆書特點。特别是在上半部,除了略取方折形之外,幾乎和篆法相同,一般用三筆寫成。曹全碑中絞絲旁的下三點變化較多,主 要是根據右半結構來決定的,如紀、糾的右半結構小,三點也就短小,而續、繼的右半結構長大,三點也就相應延伸,使左右結構取得平衡。
八、左右耳旁
形态大緻相同,在右時因位堂寬闊,形體略大一點。耳旁的折畫練習時先分兩筆寫(如邪、郊),熟練後可提筆轉鋒一次寫成。左耳旁的豎畫一般略長一些。
九、言
言字旁除第一橫較短外,其餘三橫大緻相近。用筆左實右虛,形态略向右上欹側。在有些字形中,作為對言部欹側的對稱呼應,右半結構略向右下傾斜,整個字形呈覆舟狀,如訪、諧、謬等字。
十、草、竹
隸書中的草頭和竹頭往往混為一體,但一般都寫成草頭,如節、等原為竹頭,碑中都寫成草頭。下部結構如沒有發揮變化時,草頭寫成主筆橫,如茅、荊。反之,則不誇張發揮,艾、幕、蒙等,字例中萬字的草頭仍沿用的是篆書的結構。
十一、寶蓋頭
從形态上看,寶蓋頭的兩側有直下和内收兩種變化。内收的形态一般用于下部結構有左右發揮的字形中,如安、家。頂點居中,略出鋒尖。
十二、心
心在字底時,平揀畫一般都發揮為主筆,心内兩點形體較小,但有情态變化,兩點平出如意、忍;兩點呼應如志、悉。感宇因有戈部發揮,心部降為其次。心在左旁時,所有筆畫都變為豎勢, 其形态是從篆書簡化來。長豎兩旁的短畫有參差變化,相互間布白基本均勾。
十三、廣、屍、門
廣和屍作偏旁時體勢很相近,都是用彎尾豎向左發揮,門字左豎變化為彎尾發揮,注意其左右的對稱性,以及内部結構的均勻布白。
十四、走
走車旁的“點”在隸書中或二或三,沒有标準,曹全碑中的情況似乎是走車裡的結構複雜就放三點,結構簡單就放二點,如近、述、延,放點是與整體結構相協調的,字的結構重心卻不能因此而偏移。
十五、山、四點底
山字作獨字時以覆舟形取勢,作偏旁在下時取勢扁平,在左時升高重心。四點底一字形均布, 且多鋒角向。
明版曹全碑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