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14 13:21:21

如果要說,有一種植物,與我們的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相關,大家能想得到嗎?其實,它就是我們最最常見的一種植物,艾草。在清明節,我們會吃用艾草汁制作的青團,也叫清明團子;在端午節,我們會在門上插艾草與菖蒲,用以驅蟲和驅邪。我們吃青團的曆史相對較短,但我們使用艾草的曆史則長得多。

1. 《詩經 釆葛》,佚名

詩歌裡最早與艾草産生關系,就得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說起,對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裡就提到了艾草。《詩經 釆葛》裡寫到: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1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

這裡面說到了三種植物,除了“葛”與艾草關系不大,其他兩種都是艾草的一種,“蕭”,蒿的一種,即艾蒿。在古代農業還不發達的時期,女子負責采集食物,因此,有“采葛”做食物;而“采蕭”和“采艾”,很有可能在很早,中華民族就有把艾草作為中草藥的曆史。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常用的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還跟艾草有這麼緊密的關系。

2.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蘇轼

宋代大文豪蘇轼很喜歡雨後天晴,艾草豐茂的景色。大雨過後,艾草更顯得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他在《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中寫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2

風來蒿艾氣如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後,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後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路上沒有一絲灰塵,空氣特别清新。在這種情況下,詩人不禁想到,“何時收拾耦耕身”,我什麼時候才能抽身歸田呢?

“風來蒿艾氣如薰”,一陣暖風挾帶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是詩人熟悉的味道,因此他“使君元是此中人”,我雖身為使君,但當年其實是農夫出身。

的确,在農村生活過,對艾草的清香再熟悉不過!

3. 《宮詞》,和凝

應該是比較早,在端午節門口插艾條的風俗就已經開始了。五代詩人和凝的《宮詞》就忠實的記錄了端午節這一習俗,不管是平民百姓家,還是達官貴人家,上至皇宮内院,都有在端午節門口插艾條的風俗:

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3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

“繡額朱門插艾人”,這裡的“朱門”當然是指豪門貴族家的紅漆大門,五月的艾草成條,雖然沒有蘭草鮮花的香氣,但是已經成為風俗,有如人高的艾草,香氣可以祛除空氣中的濕氣和蚊蟲,又像人一樣守護家園。

除此之外,門口插艾條還有辟邪的功能,這其實跟過年家家戶戶貼門神的道理一樣,端午節插艾草和菖蒲,起到辟邪的效果。

4. 《阮郎歸·門兒高挂艾人兒》,無名氏

到了唐宋,在端午節,艾草相關物品則更加豐富了,除了門口插艾草人,還有艾草符,艾草香囊等等。宋代無名氏的《阮郎歸·門兒高挂艾人兒》就描寫了一個在端午佳節,身上各種艾草物品和其他節日物品的女孩:

門兒高挂艾人兒。鵝兒粉撲兒。

結兒綴着小符兒。蛇兒百索兒。

紗帕子,玉環兒。孩兒畫扇兒。

奴兒自是豆娘兒。今朝正及時。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4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

女孩站在門前,門上插着艾人兒;衣服上挂着各種艾符香囊。其他的,有臂上纏着辟蛇的五彩絲,手裡拿着夏天的紗手絹,帶着通透的镯子,拿着扇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這裡的艾草挂在門口,艾草香囊挂在身上,清涼涼,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多麼濃重的節日氣氛啊!多麼可愛的女孩啊!

5. 《灼艾》,範成大

艾草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作為中草藥,其中一味叫“艾炙”,古代也叫“灼艾”,看樣子,很多詩人很喜歡這種中醫療法。宋代詩人範成大就特别喜歡“艾炙”,還特意寫詩贊歎其功效,他在《灼艾》一詩中寫到:

血忌詳涓日,尻神謹避方。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藥湯。

起來成獨笑,一病攪千忙。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5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他說,“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艾炙”真的是一種治病的偏方,我們按照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在相關穴位上“艾炙”,真的能藥到病除。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藥湯”,這“艾炙”真的神了,我再也不用巫祝給我跳大神,也比幾副湯藥管用得多。

“起來成獨笑”,一次“艾炙”完成,我起身,馬上神清氣爽,放聲大笑!

真的是中醫中藥神奇無比!

6. 《灼艾》,方嶽

宋代詩人方嶽的“艾炙”過程特别有趣,由于詩人在“艾炙”的過程中不小心,導緻“艾炙”火苗燒到了其他物品,甚至是書籍,真是讓人贻笑大方。方嶽在《灼艾》一詩中幽默的描述了這件事情: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

藜苋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不虞波及晉,聊複火攻燕。

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6

藜苋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人生不過百年,但過了中年以後,身上的疾病就特别多。“參苓那得錢”,想吃人參茯苓,可惜沒那麼多錢;使用“艾炙”,還是比較經濟有效的一種療法。 “不虞波及晉,聊複火攻燕”,可笑的是,詩人在“艾炙”的時候,不慎燒到其他物品,所以詩人說到,“不虞波及晉”,意想不到,殃及無辜;更想不到的是,居然“聊複火攻燕”。這裡詩人把“艾炙”的時候燒到其他物品,說成“波及晉”,“火攻燕”,使用了戰國時期的古詩來幽默描述了這件事。

最後,詩人說,“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是把書籍給燒着了,非常幽默!

7. 《臂疼醫令灼艾戲成》,鄭清之

事實上,灼艾的功效雖好,但過程卻疼痛難忍,很多詩人都不堪其苦。宋代詩人鄭清之在《臂疼醫令灼艾戲成》就描述了這種痛苦:

幻體當如泡影觀,法身清淨本堅完。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7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詩人痛苦難忍,“幻體當如泡影觀”,身體到處傷痕累累,就像虛幻一般,到處是灼燒過的痕迹。雖然外表傷痕累累,如“幻體”一般,但“法身”,本身是好的。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灼艾”的過程就是,讓胳膊疼痛難忍,就如同有“四千八萬”個手臂的陀羅一樣,這些手臂都無處安放,痛不欲生。

這個過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8. 《竹枝詞》,褚人獲

青團的出現,要相對晚得多,大概到了明清時期,才逐漸成形。寒食節大約在清明前一兩日,古時每年此時,都會有一個隆重的“改火”儀式,簡單來講,即在寒食節前,将“舊火”熄滅,清明時再點燃“新火”,新舊交替之間,有幾天不能生火,隻能吃冷食,青團就這樣出現了。清代小說家褚人獲在《竹枝詞》中這一描寫青團:

髻少烏雲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

青團黃粽争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關于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系史的源遠流長)8

青團黃粽争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髻少烏雲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是描述人們的服裝打扮,這裡不細說。“青團黃粽争相買”,市上賣青團和黃粽的生意很好,被人們争相買,也花盡了人們錢包裡所有的白銀。

美食家袁枚在《随園食單》中記載了青團的做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挖出荷包盡白錢”,可見人們對青團的喜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