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一條”原創,未經允許不得删改、盜用至任何平台,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本次受訪者們的收納之家
今年初的疫情反撲後,
囤菜、儲物,
成了全國各地高度關注的話題。
團購冰櫃、空氣炸鍋成為風潮,
網友調侃“斷舍離已死”,
許多人在社交平台分享
把陽台、衣帽間改成儲物間。
好的住宅設計中,看得到對收納的考量 秦江飛 徐夢婷 ©️梵榭空間攝影(上) 陳八頓 ©️上海凡恩設計(下)
一條遠程連線了上海自由職業者Mino,
小區緊急封閉後,
她靠着家裡7平米儲物間内的物資,
養活了自己與孩子、意外滞留的家裝工人,
以及12隻動物。
我們還采訪了另外2個典型家庭:
有人在“老破小”裡打造隐藏式儲物間;
有人在健身房儲物,
一屋兩用,邊收納,邊運動。
此外,我們也邀請了2位專業人士:
室内設計師和生活整理師,
聊一聊更高效的儲物方式,
和未來的私宅設計趨勢。
受訪者之一Moggy的運動房儲物間
受訪者之一張形設計的多功能櫃體 将洗衣房藏進櫃子裡
怎樣合理、清潔地利用空間?
你會因“創傷後遺症”而瘋狂囤物嗎?
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
“儲物設計,
是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編輯 陳薇沁 徐瑩 責編 莊娅瓊
邱淼淼已經在家裡待了70天。3月7日,她和先生因為“次密接”開始足不出戶。14天的隔離期後,又銜接着上海更大範圍的封控,他們再也沒能出門。3月中下旬,小區快遞就停了,家裡一度隻剩下一根玉米,邱淼淼說,從此不會再渴望“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了。
5年前,夫妻倆在上海買下這套70㎡左右的老公房。當時的邱淼淼,恰好看了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搬家整理時,她處理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也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盡力打理出清爽的家。
搭出閣樓
但在裝修最初,邱淼淼和丈夫還是利用了頂樓坡屋頂,規劃出相當充裕的儲物空間。閣樓最高處有4米,可以搭出15㎡左右的房間,其中的2/3用來儲物。兩個儲物小隔間相互獨立,裡間存放不在當季使用的電器,外間儲存一般日用品。
閣樓上的收納空間
閣樓樓梯下有一個約70cm寬的隐藏空間,做成衣帽間太窄,夫妻倆受到賣場陳列方式的啟發,借助超市貨架、洞洞闆、儲物格,安置了吸塵器、鑰匙、剪刀、工具箱等可能随時取用的雜物。
儲物間外側貼了軟木飾面,可以用圖釘釘海報、票據
木門闆背後,安裝挂牆式超市貨架; 鐵藝挂牆洞洞闆将兩側牆面填滿
除了儲物空間,邱淼淼還積蓄了不少長期居家的“剛需”:一台大冰箱,廚房能放下多大的,就買了多大的;廚餘處理機,哪怕七八天無法出門,也不必擔心濕垃圾堆疊;洗碗機,解放一日三餐後的雙手;2020年疫情後就開始布置的家居植物角,已經漸成氣候,自然生機觸手可及。
大冰箱與植物角
邱淼淼夫妻倆自制居家“剛需”視頻,分享到社交平台
但這一次上海封控期間,也遇到了新的難點。
比如,食物怎樣能在冰箱裡儲存更久?“必須考慮蔬菜等不易保存的食材,怎樣放2周甚至更久,”邱淼淼說,“土豆要避光保存,芒果、辣椒可以冷凍,蔬菜可以煮熟、風幹後放好。方法都是現學的,以前根本不會考慮類似的限定因素。”
邱淼淼的食物分裝法
食物之外,難的還有日用品。“沐浴露、餐巾紙、卷紙全部告急以後,會發現,真的需要很多東西都在眼前,才有安全感。
有時也會爆發儲物焦慮,可邱淼淼會很快冷靜下來,“也許将來,我們也會像長輩喜歡囤物,但解封後,堆積的工作也多,不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統計家庭物品數量、補貨上。”
收納之術,功夫真的在日常。
“我之前看到的收納,有好幾個派别,比如斷舍離、空無一物派,極緻收納派——所有東西都分裝、堆疊整齊,還有‘3分露、7分藏’派…… 我希望自己的大部分物品是被有規律地收起來、而非攤開在外的,”她說,“一個日本服裝品牌的店面陳列總監曾經說,收納是為了提高效率,是信息整合與資源管理的過程。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
書房格局也會被時時調整
解封之後,邱淼淼的“儲與存”計劃:
1、小廚電:空氣炸鍋、抽真空食物保存機、咖啡機;居家不能時時開窗時,除濕機、加濕器必不可少;
2、日用物資:至少按照一個月的量來購買、預備;
3、增加餐具:至少夠用一日三餐,填滿洗碗機後每天洗一次;
4、零食櫃:布置一個迷你的超市貨架;
5、非常規囤物:在特殊時刻,最日常的東西往往很好補給,但一些自己特别喜歡的東西,例如:偏愛的調味品、可可粉、酵母粉等,卻很難買到。
6、放過自己:買完食材後進行預處理并分裝至小盒的極緻冰箱收納,固然美觀,也耗費大量精力,不必強求,尋找适合自己的收納方法。
2020年疫情後,原本在大廠工作的Moggy辭職了,自己設計了杭州的新家,盯完了裝修,并持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今年2月開始,她到上海學習服裝設計,就近租了房,周末回杭州,過起雙城生活。
Moggy并沒有囤物的習慣,但一直認為,适量積蓄一些食物和日用品,也能過得更舒心。
Moggy很珍惜家中的窗景 ©️Moggy的三色杯(下同)
在杭州的家中,她将原本連着主卧的9㎡小套間分離成獨立房間。儲物櫃排列開來,貼一側牆站立,櫃門全部做成了鏡面。除了一台跑步機、一台劃船機,還能綽綽有餘地平鋪開一張瑜伽墊。
乍一看,這就是采光充足的标準運動房。
但儲物能力相當了得,櫃子與牆同寬,深60cm,内側隔闆可以靈活調整,能容納高高低低的各類物品。貓糧貓砂、露營用品、換季電器等全部放在裡面,空間還有富餘。
可運動可收納
另一個特别之處,是兩隻貓的“起居室”。客廳裡,一個餐邊櫃大小的“白盒子”中,藏着2個貓砂盆。
Moggy在外側開了幾個能通風、也足夠貓咪通行的洞口,“盒子”内可通電,如果将來想替換全自動貓砂盆,也很方便,Moggy在尺寸和電線排布上都做了研究。
貓咪的“起居室”
白盒子内還有儲物小隔間,放貓咪的零食、驅蟲藥等雜物。“盒子”頂部是貓咪的“餐廳”。“貓需要吃飯、放貓砂盆的區域,如果按通常的做法,既分散,也不一定美觀,我就幹脆設計這樣的櫃子,把需求都整合在一起。”
“起居室”格局
Moggy的收納與儲物邏輯,是“存”一定會使用的物品,将日用雜物就近“放”在各自的使用情境、人物動線之内,“我能方便地找到它們,并快速拿取”。
深受朋友好評的零食櫃
廚房
“另外,家裡還需要有分散注意力、休閑消遣的東西,樂器、遊戲機、運動器材都好,哪怕是一張瑜伽墊、一個彈力帶,都能讓情緒和身體保持好狀态。”
解封之後,Moggy的“儲與存”計劃:
1、無塵入戶:玄關鞋櫃和衣帽架邊,增加清潔工具,一進門還能随手消毒;;
2、島台囤物:島台下的抽屜裡,裝了許多的收納件:拉籃、抽中抽、餐具格等;
3、大小冰箱:大冰箱嵌入到高櫃裡,小冰箱在操作台下,全部放置冷凍食品;
4、零食櫃:在廚房高櫃中内置一個帶滑軌的鐵質收納欄,拿取自如。
70後自由職業者Mino住在上海市中心,原本打算在3月下旬完成搬家,卻在帶着工人,拖拽着一大車的行李時,被通知新小區将被緊急封閉。
“相比于恐慌,我下意識的反應是要如何去安頓這3位不知所措的工人,家裡還有要居家學習的初一生,2隻狗、10隻貓……”孩子目前上初中,比較獨立了,爸爸則在海外出差。
Mino的廚房
Mino将工人帶回了自己居住的老小區,臨時安置在了隔壁空置的公寓裡,同時立刻去家附近的超市買了6個月分量的貓糧、狗糧、貓砂,因為“貓狗也不能随便湊合”。
原本以為隻要居家5天,而後竟轉變成了50天,要日常供應“3位成年男性”的夥食,讓她壓力倍增。
Mino的公寓和老小區交界,“做核酸時,都能用一條條小巷子把人隔開”,但因為不屬于“小區居民”,她錯失了多次團購的機會。
調料牆
還好,Mino有一間專放食材和調料的7㎡儲藏室,隐藏在廚房的暗門後面,裡面全部是貨架。她曾經營過一家日本料理店,自身愛好廚藝,這裡被她擺放了琳琅滿目的調料,老幹媽、日本的壽喜燒汁、英國的豆子、瓶瓶罐罐的香料……
隔離50天的時候,她發了一張調料牆的照片在朋友圈裡,大家都評論“像天堂一般”。
Mino給大家準備的午飯
除此以外,她家還有4個冰箱。朋友們知道她喜歡料理,都曾送給過她來自五湖四海的原材料。借着這次機會,她也解凍了儲存在其中的一隻火腿,做了火腿飯,分給師傅們。
類似的食材還包括黃花魚罐頭、鹹肉、十幾袋豬肉水餃。
冰櫃與冰箱内存放不同的食物
“經曆了這些事情,會發現自己的物欲變得比較低,很容易滿足。比如說有一些蔬菜,我放進冰箱可能已經1個月了,拿出來吃的時候味道還是挺正常的。第一次發現,原來現在冰箱的功能已經這麼強大了。”
在48天的居家生活裡,Minohai yao還要給10隻貓和2隻狗提供充足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Mino還是一個流浪貓狗收養站的負責人,家裡的寵物除了第一隻以外,全部都是她收養的。因為數量衆多,她也曾擔心如果自己如果因為檢測結果的原因,不得不離開家裡,寵物該怎麼辦?
“因此我反而更感激自己平時的儲物和‘宅’的習慣,那現在我跟人的交流也天然就比較少,反而給我的貓和狗提供了安全。”
她認為,儲物能緩解馬斯洛5大需求的最底層,同樣也是人們最迫切的、最容易打破心理平衡的一種需求。因為自己的習慣,在這一次疫情中,照顧了家人和寵物,以及陌生人,這讓她很滿足。
解封之後,Mino的“儲與存”計劃:
1、大型收納櫃拆分:在目前貨架的基礎上,将幹貨、濕貨分區;
2、隐藏冰櫃:将冰櫃藏進廚房的櫃子中,并在冰櫃上方布置餐具儲存區;
3、調料櫃:按照國家、地區分類調料,方便尋找的同時,也愉悅心情;
4、簡潔空間:盡量少的家具和擺設,做到看似“空無一物”,實則“應有盡有”
70後室内設計師張形,目前居住在上海,受到疫情的影響也已經50多天沒有出門了。她設計過100多套上海市中心的公寓,最近接到了許多老朋友的咨詢,“疫情後,我們要怎麼改造家裡的儲物空間?”
以下是一條和張形針對未來儲物空間進行的對話。
設計師張形的家
1、你觀察到的儲物趨勢是怎樣的?
在大城市的年輕一代,無論買房還是租房,都是寸土寸金,每1㎡都需要好好利用。我會建議,一個三口之家需要至少20㎡的儲物空間,可以分散在不同位置。即使信奉“斷舍離”,最好也預留10㎡的專門儲物空間。
通過一塊桌闆和牆面洞洞闆,将走廊改造成辦公區域
2、我想裝兩個冰箱,怎樣安置它們?
最近,就有一對很年輕的95後夫婦提出這個需求,我把其中一個小冰箱設計在了廚房中島的下面,抽屜式的冰箱也很好用。如果想要冰櫃,那最好将冰櫃做成嵌入式的,冰櫃的上方可以放置一些架子,用來安置暫時不用的碗碟。
張形設計的廚房
3、我們容易忽略,但很重要的家庭儲物空間有哪些?
玄關:這幾年在日本也很流行,一進門的右手邊裝一個小水鬥,旁邊放消毒洗手液。疫情的大環境下,帶着孩子回家時候,不用沖到廚房或衛生間,一進門就可以洗手。玄關櫃的底下,開一個縫隙,放掃地機器人,裡面要有插座,主人不在家時,掃地機器人就可以完成打掃工作。
張形提供的日本設計師手繪草圖
陽台:陽台是室内連接戶外的重要部分,建議在陽台的靠牆側做隐藏的櫃子。這樣的陽台既能收納,也是一個“身心放風”的空間。
張形的家,客廳與10㎡的内陽台相連
廚房裡增加貨架島台
4、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如何高效收納?
最好的辦法是分區而置。
我喜歡給孩子的房間做高低床。床下面的空間是孩子的秘密基地,收納所有玩具,而且小孩本身特别喜歡那種被包裹的安全感。
對于老人來說,最好在除了衣櫃以外的區域,增添占地1㎡的垂直貨架,讓他們自由發揮,哪怕放一些你眼中的“垃圾”。如果你不提供這樣的空間,他們心理上的儲物需求也得不到滿足,會“侵占”你已經設置好的區域。
張形曾經的家,貓咪的儲物被安置在了陽台
5、有寵物的家庭怎麼辦?
貓咪的話,你需要幫它找到一個隐蔽的地方放貓砂盆,最好還有排風系統。
狗狗的話,相對簡單,你隻要給他一個固定睡覺的地方。
疫情期間不方便購買貓砂和食物,大家通常儲備的量會在3-6個月,所有的東西都需要一個單獨的大儲存格,比如玄關附近。
洛辰住在昆山,曾經是一位全職媽媽,6年前開始接觸整理相關的課程,逐漸成為一名獲得AACTP、日本JALO、CALO等認證的生活整理師。她說,整理師研究人、物和空間的關系,填補的,是設計師身後的“空隙”。
以下是一條和洛辰針對“整理”的對話。
1、儲物、整理、收納,我們平日大量混用這些詞語,它們之間有區别嗎?
這是類似馬斯洛需求的金字塔:清潔是最基本的,然後是收拾,接着是收納,再往下才是最核心的整理。
整理有篩選、取舍的過程,你看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能看出TA的價值取向;收納,是收你要的東西,通過定位和擺放,提高生活效率,比如有人将冰箱收納得非常精細,這實質上是對日常飲食的管理。整理師的出發點不是“物”,而是“人”。
餐具的正誤擺放示例
衣物疊法
衣櫥收納
考量物品尺寸
2、從您的整理經驗來看,中國家庭有哪些相關困擾?
我接觸的大部分家庭,物品都很多。“極端”的案例裡摻雜着情緒因素,甚至衣服都需要三居室才放得下。不少家庭在裝修的時候,沒有預留合理的收納空間,這會大大增加整理難度。
“一條”曾拜訪一對上海學霸夫妻的婚房 45㎡的家裡,卧室中有2㎡衣帽間,不僅存儲衣物, 也收納書籍和雜物
3、小空間才存在整理問題嗎?是不是隻要房子夠大,就能“肆無忌憚”地買?
空間大,隻是意味着發揮的餘地更大,并不等于沒有整理的困擾。不少人以為“整理”這個概念,是從日本來的,但其實是美國。當時有許多家庭主婦讨論這個問題,即使是超大的房子,也需要合理收納。
“一條”曾拜訪建築師保坂猛和太太的家LOVE² HOUSE 18㎡的居所裡除了生活,還有300本書 300張黑膠、雙門大冰箱
4、整理師們,也會“囤積”嗎?
在疫情前,我就會适當儲備日用消耗品。
我的囤貨理念是,一次買夠6個月的量,不把精力花費在不斷補充日用品上,是用存儲空間換時間。比如我很清楚,我家半年需要4箱抽紙、4箱卷紙,每年我就集中購買兩次,放進儲物櫃。紙需要的空間,我也提前計算好了。
5、斷舍離已經漸漸成為過去了嗎?
我們這代人幾乎沒有遇見過買不着菜的情況。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疫情封控,産生焦慮很正常。但從斷舍離到囤物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轉變。空間有限,衣服、食物、日用品、特殊愛好的物品……我們最終要做選擇,留下什麼,舍棄什麼。或許有了這次的經曆後,你會更知道,未來的生活裡,需要增加哪些層面的安全感。
洛辰常常錄制整理類視頻,分享在社交平台
6、你怎樣整理自己的家?
我家120㎡左右,就拿儲物櫃來舉例吧。
家裡有個長走廊,占據10㎡。我将左側牆體挖空了一部分,做了嵌入式大容量儲物櫃,這個走廊櫃的深度一共50公分,高2.2米,寬2米。櫃子的格局也是我設計的,10個大抽屜,收納各種雜物:卷紙/抽紙、洗臉巾、口罩、工作用品、吊床/帳篷等戶外用品、工具箱等,還為行李箱預留了空間。儲物櫃位于全家的中心位置,所以不管從哪個方向過去,動線都很方便。
洛辰為自家儲物櫃繪制的分隔圖,櫃子位于家的中心 從動線上看,拿取物品都很方便
7、想将衣帽間改成儲藏間,麻煩嗎?
當然可以改。每個人的家都會迎來一些“整理節點”,譬如添了新的家庭成員、孩子上學等等。過去,我家的西廚區在餐廳靠牆一側,後來,我在開放式廚房和餐廳之間,用地櫃搭建了一個島台、吧台式的西廚區,烤箱内嵌,接了明線電源,内部能收納烘焙材料,台面還可做料理。櫃子底部安裝萬向輪,移動起來也方便。
“一條”曾拜訪建築師夫妻吳狀和付士玉的家 他們通過訂制家具,有效利用46㎡居所裡的邊角空間
儲物空間的設計,是可大可小、聊不完的話題。在每個被悉心照料的家裡,其實都能看到設計師或居住者為收納投注的心意。這些閃光點終會彙入未來的私宅設計趨勢吧。
譬如在“睡皮的家”,我們看到實用與趣味。
南京“睡皮的家” 。設計師:秦江飛 徐夢婷 ©️梵榭空間攝影
通過落地玻璃門進入“睡皮之家”後,右側是一面嵌入式櫥櫃,頂天立地,櫃體内部由成品闆材現場切割制作,櫃門噴漆,門闆上用小洞取代拉手或彈跳器。櫥櫃收納全家的鞋履和日用雜物。
左側另有儲物間,影院式的入口有趣味。儲物間一牆之隔是孩子們的活動室,聯通上下的樓梯增添了孩子看風景的視角。
“自然之家”。設計師:上海凡恩設計 ©️陳八頓
在蘇州的一個“自然之家”,儲物與展示是一體的。客廳裡内嵌式的書籍儲物和展示架,不占用額外寬度,4m長的移門是全金屬框架面貼實木木皮,既能保護書櫃内部,也可以橫向分隔空間。
上海,設計師Fitch的家
在設計師Fitch的家,收納是無形的。雜物間“隐匿”在客廳一側的牆壁背後,壁燈與步踏提示着入口的存在,雜物間内,分格為不同尺寸的兩排櫃體頂天立地,各占滿一側牆壁。
那麼,疫情後,你需要怎樣的收納空間?或者說,你需要怎樣的生活效率、安全感與辛福感?
本文章為“一條”原創,未經允許不得删改、盜用至任何平台,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