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就五核國領導人發布“關于防止核戰争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接受采訪。圖/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1月3日晚間,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五個核武器國家領導人發布“關于防止核戰争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該聯合聲明指出,“我們申明核戰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鑒于核武器使用将造成影響深遠的後果,我們也申明,隻要核武器繼續存在,就應該服務于防禦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争”。
這是五大常任理事國,從國際核軍備競争的現實以及國際社會和平發展的角度出發,共同制定的聲明,核心在于重新明确核武器的“威懾性”而非“進攻性”,重新明确國際社會的“核禁忌”。
中國政府一直倡導“核戰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的理念,此次為五國采取共同的行動發揮了引領性作用。在多邊磋商過程中,中國推動寫入“重申不将核武器瞄準彼此或其他任何國家”等重要内容。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五核國既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法定的核武器國家,都負有防止核戰争、維護世界和平的共同責任。五國理應以聯合聲明為新的起點,增進互信,加強協作,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發揮積極作用。”
2019年4月29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020年第十次審議大會第三次籌備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中國代表呼籲各方在條約框架下加強合作。圖/新華社視頻截圖
“核禁忌”并非權宜之計
在國際社會因疫情而呈現“原子化”的背景下,大國成為國際和平的關鍵。中國按照此前國際涉核談判的安排,參與并推動大國核武器政策的協調,這不僅是中國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寫照,也是推動疫情下大國安全合作的切實舉動。
在國際沖突中,人類自“二戰”後即沒有在實戰中使用核武器,但是包括中國在内的國家備受核霸權國的威脅。擁核國家比如美國,憑借在核武技術上的優勢,長期走得是一條進攻威懾型道路。此前,美國政府将“核武小型化”作為未來核武發展的新動向,通過提供核保護,美國可以向軍事同盟國提供某種“安全公共物品”,以加強盟國内部對美領導權認同與政治信任。
而中國一向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嚴格遵守《核不擴散協議》。不過,随着技術的發展,中國在核武小型化以及高超音速運載工具上亦實現了突破。中國有能力有資格參與并推動國際社會“進一步增進核武透明并加強相互信任”共識的形成。
所以,中國政府推動國際社會重拾“核禁忌”并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為人類安全福祉而履行的大國義務。
國際社會核武規範與“核禁忌”長期松弛
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所規定的五個核武器國家。然而,國際社會核武規範與“核禁忌”長期松弛,這使得各大國的戰略和戰術核武器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并成為國際和平的隐患。
長期以來,俄羅斯以核武器支持其地緣政治戰略;英國、法國作為歐陸核武國家,在核政策上受到美國的影響,既尋求核武政策的相對獨立性,又不得不受制于美歐既有的權力結構;美國長期奉行“核威懾戰略”,并以此推動與盟國在導彈防禦、衛星導航、軍民兩用工業上的政策協調,形成相對封閉的涉核軍工貿易體系。
美國政府通過核武這一“楔子”和“杠杆”撬動現實的地緣、經貿、政治利益,而核武升級所構成的風險,不僅在美國國内産生了激烈的争論,也使國際社會擔憂大國近乎“壟斷”性的核威懾能力以及相應的軍備競賽,會破壞國際社會的信任與和平。
尤其在全球化“走弱”之際,國際社會面臨發展的挑戰越發突出,大國核競賽會透支人類疫情下“轉危為安”的努力和福祉,改變勢在必行。
使有限的資源用于應對人類共同威脅
長期以來,“核禁忌”僅停留在紙面上,無核國家承受進攻性核武國家的安全威脅。所以,“去核競賽”“無核化”始終是人類追求的國際正義。“核禁忌”的主要對象亦是五大常任理事國等“關鍵少數”。
中國推動國際社會重申“核禁忌”,重塑國際道義和制度規範,将使國際社會“核威懾”實現轉向,同時遏制大國實施“核威懾”的沖動,大國新共識有助于改善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态”。
五核國在聯合國這一多邊對話平台上重申“核禁忌”,聲明避免發生核軍備競賽,提倡核裁軍和過程監管。這一大國政治共識,可謂是人類進入新年的福音。
但要真正實現有核世界下國際社會的穩定,使無核國家免于核武器威脅的恐懼,使有限的資源用于應對諸如新冠等人類共同的威脅上沒有捷徑可走。
事實上,隻有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消除核威脅,避免核軍備升級,才是實現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根本路徑。
特約撰稿人 | 王英良(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編輯 | 徐秋穎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危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