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椎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所保留的“尾巴”殘餘。通常由4個尾椎愈合成為三角形的小骨塊,上寬下窄,向前下方。第1骶椎最大,有椎體、棘突、橫突和退化的椎弓。
椎體上面呈卵圓形,為骶椎底部,與骶骨尖相接,組成骶尾關節。其後有臀大肌。肛門括約肌和提肛肌分别附着于骶尾骨尖端前方和後方,骶尾韌帶環繞骶尾關節,直腸的一部分和骶尾前韌帶則附着于尾骨前面。第1骶椎椎體雙側後外處各有一個向上的突起,稱骶骨角,相當于真椎的椎弓根及上關節突。骶骨角與骶骨之間由韌帶圍成一裂孔,相當于椎體的一對椎間孔,有骶神經通過。發育不全的橫突自椎體兩側伸向外上方,在其與骶骨的下外側角之間,也由韌帶圍成一孔,骶神經前支通過該孔。第2骶椎比第1骶椎小,有椎體及橫突的遺迹。椎弓退化為微小的結節狀。第3、4骶椎退化為結節狀小骨塊融合。尾椎末端圓,有時可分叉,多向一側偏斜。骶骨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附着于尾椎兩側,肛門外括約肌腱附着于尾骨尖端。見圖1/2
尾骨 圖1
尾骨肌位于提肛肌的後方,為一對較薄弱的三角形腱性肌肉纖維,其頂部起于坐骨棘盆面及骶棘韌帶,肌纖維呈扇形伸向後外側,附着于最上3個尾椎和骶椎下部的外側緣,由骶4骶5神經支配。提肛肌和尾骨肌共同構成盆隔,以支持盆腔髒器。臀下動脈的尾支向内行,穿過骶骨結節韌帶,供應臀大肌、尾骨後部及相鄰結構的血運。見圖1
尾骨肌 圖2
尾部神經主要為尾神經。尾神經的前支由發育不全的尾骨橫突下環繞向前,尾神經的後支接受骶神經的交通支并分布于尾骨後部的皮膚。尾神經的前支和骶神經前支的分支聯合,構成尾神經叢。由尾1,骶5及部分骶3、4神經前支所組成的尾叢神經,多與椎旁交感神經幹下方纖維相吻合。見圖2/3/4/5
尾部神經 圖3
骶尾部疼痛是一種症狀,常表現為骶髂周圍、尾骨尖部持續性鈍痛、隐痛或燒灼痛,有時向臀部及腰骶部擴散,但疼痛多在尾骨,尾骨旁肌肉和肛門部位有墜痛感。在坐下或由坐位起身時或大便時疼痛明顯,女性更常見,常由骶尾部慢性機機械損傷或感染引發。本症運用中醫外治療效顯著。
骶尾髂部分 圖4
病因
1、多因跌倒後臀部着地或局部直接受外力所緻,導緻骶尾骨錯位或紊亂。
2. L5-S1、骶髂關節紊亂,可因骶尾畸形跟久坐姿勢不正确所緻。
3.盆腔炎、肛窩感染的侵襲,也可由尾骨自身骨髓炎等引起本病。
4.骶尾部腫瘤。
5.長期慢性機械性勞損。
6.脊柱側彎所引起盆骨及骶髂聯合錯位,以上導緻骶尾區域疼痛的緻病因素之一。
臨床表現
臨床特點主要為骶尾部周圍局部,按病情不同,可分為劇痛、鈍痛或持續痛,也可向會陰部、臀部、骶髂骨周圍,甚至沿大腿後部内側放射疼痛;有的患者表現為骶尾部的異樣感。尤其是自坐位慢慢起立或自站立位慢慢坐下時,可有劇烈的肛門墜痛感。本症于卧位時疼痛消失或疼痛減輕。圖5
臀溝内 見圖5
1.尾部痛
輕者隐痛,重者可灼痛,并且疼痛可向骶髂周圍、尾骨方向放射。肛門有墜脹痛。
2.異物感
常感臀溝内(見圖5)似夾着異物樣的難受及不愉快感。
3.感覺障礙
檢查時,可發現尾骨肛門處皮膚有感覺過敏(疼痛感明顯)或感覺減退(遲鈍)等,但完全消失者少見。
檢查
1.詢問病史
本症是由于骶尾局部原因所緻,或是由其他疾患影響所緻。仔細詢問外傷史很重要,有腫瘤病史時注意有無骶骨轉移。
2.觸診檢查
對判定骶尾骨部紊亂狀态,有很大幫助。
3.X線平片或MRI檢查
可顯示骶尾骨狀态及病變性質。
治療:
1、整脊(運用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調衡術骶尾骨矯正法)
2、針灸(對骶尾骨周邊的肌群進行松懈)
上述兩種方法對骶尾骨紊亂,療效極佳,往往經過三至五次治療,患者即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