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聲雙月灣?日前,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主辦,惠東縣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協辦的赤潮現場培訓研讨會在惠東縣召開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 中心、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暨南大學赤潮與海洋生物學研究中心、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及沿海部分市、縣(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廣東省漁政總 隊惠東大隊約40人參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原聲雙月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日前,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主辦,惠東縣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協辦的赤潮現場培訓研讨會在惠東縣召開。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 中心、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暨南大學赤潮與海洋生物學研究中心、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及沿海部分市、縣(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廣東省漁政總 隊惠東大隊約40人參會。
“藍眼淚”奇景為夜光藻赤潮
今年4月初,惠東縣雙月灣晚上的海邊竟然出現了“藍眼淚”奇景,許多網友驚歎“難得一見”。據了解,這種“藍眼淚”奇景實際上為夜光藻赤潮。
“今年惠東縣海域發生了較為罕見的赤潮現象,先後出現了紅色赤潮藻、中肋骨條藻、夜光藻赤潮。”惠東縣海洋與漁業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該縣共發生兩 起赤潮,均已消退,赤潮未對該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赤潮發生後,惠東縣海洋與漁業局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監測工作,組成監測工作組,對該縣海域實行“一日一 監測、一日一彙總、一日一會商”的赤潮監測工作頻率,掌握每日赤潮發展情況。
據了解,今年自2月17日監測到赤潮以來,截至5月18日,該局共派出人員527人次,149船次,航行裡程5600餘公裡,采集水樣位點768個,獲得 水質及生物數據5376個,實現了對全縣海域監測全覆蓋。此外,對重點養殖場所,當地還派出工作人員進行赤潮防禦指導,引導養殖場人員自覺愛護大海環境, 積極參與到赤潮防禦工作中。
赤潮出現或與水溫有關
據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張亮介紹,今年1月1 日~5月27日,全省沿海共發現赤潮14起,累計分布面積約948平方公裡,為紅色赤潮藻、中肋骨條藻和夜光藻,是我國常見赤潮品種,均無毒性。其中發生 在惠州市(惠東縣)的兩起赤潮,合計時長近3個月,情況反複變化,分布面積大、持續時間長。目前14起赤潮均已消退。
這些赤潮是如何産生的?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董燕紅表示,雖然導緻赤潮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惠東縣赤潮的發生應該和水溫關系較大。此外,水體氮磷比例失衡也可能是引發赤潮的原因之一。
暨南大學赤潮與海洋生物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歐林堅認為,有害藻華,尤其是鞭毛藻藻華的形成與全球變暖、捕食魚量、種間競争、有機營養鹽等因素有一定關系,成 因相當複雜,建議今後監測機構加強與科研部門的科研合作,選取當地常見赤潮品種,選劃海區,設置固定站位航次開展赤潮發生前後的全過程綜合調查,為赤潮監 控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學研究依據。
知多D
赤潮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态現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浒苔類)等。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 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生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顔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