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希望看到的網友如有興趣可針對文章标題,在文章底部留言,參加發表個人意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本是一個耳聞能詳的成語典故。它有兩個出處
出處1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出處2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
這成語所要表達的大概主要含義是:
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真正的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别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了。
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領導,在管理員工的時候,不可以不知道各員工的秉性,不可以不了解員工的心理。
當一個領導知道了員工心裡的所想和大概習性後,在因勢利導中管理員工,才能徹底的讓人心服口服,遵照服從你的指令。
所以說,一個單位管理得好,與員工們愛戴你是離不開的;整個單位的氣氣氛好了,氣象也自然會清明平和,員工也自然沒有怨聲。
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管理人,在治理單位,管理人員的時候,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設得太遠大。
不要事事責求員工幹能力所太企及的事。
如果你用極品領導的理想,來要求員工即時達到,恐怕員工要敬而遠之,不敢歡迎了。
你要求他們太長遠的未來目标,員工做得很辛苦,當他們辛苦時,就要有怨聲,就要對你避開了。
所以現在各單位,領導的辦公室裡都有一副自己的座右銘,為的就是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
甚至在一些小的片面問題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是為了讓水混沌了,大家都好相處,為人不可太精細了。
水太清澈,就沒有魚還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沒有人跟你做夥伴了。
做領導也是一門學問。
所有懲罰的目的是為了
讓員工更好的遵守各種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對于每個單位雖是如此。
但還有一句叫“輸的心服口服”
諸葛亮之所以七擒孟獲又放之就是為了讓他心悅誠服的在他的統治之下。
要讓員工自己輸的心安理得;那也是一個做領導的本事。
讓員工在受罰的同時,該讓他們自己從心底認識到自身的不完美;
度量員工各秉性,因人而宜,使他們自己能找到錯誤的出發點。
員工偶然犯了小的過錯,必要找出他的可原諒處,來小懲他;
如果要扣績效的,想法子讓他注意到所犯制度的懲戒性,這樣他就會心悅誠服了。
因而,能夠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體,與單位榮而俱榮,有一種集體榮譽感了。
所以仁惠是管理員工的先要,施制度不當,就無法規矩員工,自然也就心不悅而不誠服了。
那種表面領罰,背後怨聲載道的局面也就不會出現了。
如果在一個單位裡整天被各種規章制度,各種懲罰規矩箍的壓抑到極緻,動不動就罰就績效,是不是能夠達到懲戒員工的目的呢?
試想一個人本身是不是就真的能夠做到那種完全按各種規章制度去約束自己,絕對無任何不遵守規矩的完美?
貝特福特是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助手,也是幫助他創建标準石油公司的夥伴之一。
有一次,因他工作上的失誤,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資損失了40%。面對如此慘敗,他内心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洛克菲勒對自己的信任,見了洛克菲勒他都不敢擡頭說話,總是躲躲閃閃的。
而洛克菲勒,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還表揚了他,說他能為公司保住那60%的投資,已經很出色了。

貝特福特知道這是洛克菲勒在安慰自己,他非常感激,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損失補回來。
果然,在日後的工作中,他又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
試想,如果當初洛克菲勒因其失誤,而責罵或開除,非但于事無補,反而還會失去一位得力的助手,于人于己都不利。
正是因為洛克菲勒的寬容大度之舉,才留住了一位難得的人才。
人無完人,當下屬出現失誤時,需要領導者給予正确的激勵方式,否則隻會适得其反。
我們可以借用教育心理學中非常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尤其是贊美、信任和期待。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洛克菲勒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