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非部》:“靠,相違也。從非,告聲。”“非”象鳥兩翅相對,“取其相背”,故“靠”的本義為相背。二物相背則互相倚着,故引申指倚靠,即人或物憑借别的人或物的支持立着或豎起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相違者,相背也。故從非。今俗謂相依曰靠,古人謂相背為靠。”例如古代行軍打仗,甲胄在身,休息時兩個人或幾個人背對背互相支撐,說是依也好,說是靠也好,故有“依靠”這個詞産生。《篇海類編·通用類·非部》:“靠,倚靠也。”《鏡花緣》第四十九回:“若花隻覺得兩足痛入肺腑,登時喘作一團,連忙靠着一顆大樹。”
椅子、沙發等供人背部倚靠的部分稱為“靠背兒”,在黃縣話裡,椅子稱為“靠背兒椅兒”。“靠枕”“靠墊”都是指人半躺半坐靠在腰後的枕頭或墊子。“靠兒被垛歇息會兒”用黃縣話說就是“倚欹兒會兒”。
由倚着又引申出空間上的接近,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兒這一口兒幹糧,肚兒裡不靠邊不靠岸嘞;上街要靠邊兒走。“靠靠兒”是大約、靠近的意思,可用在時空兩個維度上,比如:靠靠兒傍晌兒他才回來;他家靠靠兒河邊住。有句俗語叫“日頭靠山兒,懶老婆撒歡兒”,懶婆娘就盼着天黑,不用下地幹活了。“靠次”就是挨近,比如:你看,他又靠次過來喽;他成天光會靠次領導。“靠班靠點”指上下班都按規定時間來,比如:他成天靠班靠點兒嘞,從不遲到早退。“用兒人靠前,不用兒人靠後”形容對人的态度比較功利,用着某人時就親近,用不着時就疏遠。“十三不靠兒”是麻将術語,即同一花色的牌均不相連,即十三張牌互不靠近,形容牌差到極點,也用來形容人辦事不靠譜,比如:他這人辦事兒十三不靠兒,你可别指望他。“靠譜兒”指說話近乎情理,挨邊,比如:他說話太不靠譜兒喽。“靠準兒”指可靠,比如:他這人說話不靠準兒,你别當真。
“靠褃兒”是靠到根、靠到底的意思,比如:兒子在北京工作,不到靠褃兒不能來家過年。有時還有節骨眼兒的意思,比如:你這人不到靠褃兒不肯吐言。“靠”亦有挨、拖延時間之意,比如:杏兒要在樹上靠到數兒才好吃;爐兒裡嘞煤快着靠喽;晚上讓孩兒多靠一會,省得半宿睡不沉;看咱倆誰能靠過誰;你别在這靠喽,趕緊回家睡吧。“幹靠兒”指無謂地消磨時間,虛度光陰,比如:單位沒什麼事兒,他整天在乜幹靠兒。“靠”還有精确的意思,比如:他算計嘞真靠。在武術方面,“靠”指貼身靠打,是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如肩、背、胯、臀等去靠打對手,如八極拳的“貼山靠”。在圍棋方面,“靠”指在有己方棋子做策應的情況下,緊貼對方棋子旁邊下一子。在戲曲方面,“靠”指武将穿的铠甲,靠身有前後兩片,滿繡魚鱗紋,腹部繡一大虎頭,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武将穿铠甲出場稱“紮靠”。“靠旗”是紮靠的武将背後插的三角形繡旗。
硬靠
“硬靠”指穿靠時背插四面靠旗,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于臨戰狀态。
軟靠
“軟靠”指穿靠而不紮靠旗,用于非戰鬥場合的武将。
女靠
女将所穿為“女靠”,靠身下綴彩色飄帶,靠内并襯戰裙。不同顔色的靠衣還有增加角色辨識度的作用,如關羽為綠靠,張飛為黑靠,黃忠為黃靠,趙雲和馬超為白靠(這兩個角色是不會同台演出的,所以不必擔心靠色相同而弄混)。“水靠”常見于古代俠義小說,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緊身潛水衣,在水下穿着寬袍大袖的衣服肯定是遊不快的。“靠火”即烤火,《水浒續集》第十六回:“蔣敬吃了,叫脫下濕衣,拿件衲襖換了,靠起火來。”《康熙字典》無“烤”字,這說明“烤”字的出現是很晚近的事,現在有的方言裡還稱“烤火”為“靠火”。
黃縣有句俗語叫“殺馬靠槽”,意思是到了很緊急、很要眼的時候,比如:這都到了殺馬靠槽嘞時候喽,大家夥兒都把眼兒毛挽起來哈。但是關于“靠槽”到底是什麼意思,衆說紛纭。在河南、陝西等地,“靠槽”指驢、馬等母牲口發情,河南有句俗語,“頂不住驢㞗别靠槽”,就是“沒有金鋼鑽兒别攬瓷器活”“沒有彎彎肚兒别吞鐮刀頭兒”的粗俗版。“靠槽”的另一個含義就是把槽裡的草料“靠”幹淨,《西遊記》第四回:“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将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都養得肉肥膘滿。”“殺馬靠槽”意為馬吃盡槽内草料(過去的人對所養牲畜還是很有感情的,送它上路之前要請它吃頓飽飯,豬、牛、羊都是這樣),要動手殺馬的那一刻。動物比人要有更強的第六感,這個時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要小心翼翼、全神貫注。
“靠”進一步引申,有依靠之意,《正字通·非部》:“靠,今俗依附曰依靠。”如靠天吃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人不如靠己;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靠山”指可以依靠的有力量的人或集體,比如:他仗兒自己上面有靠山,整天展樣嘞不行。很多人遇到事情就喜歡拉關系、走後門,這也有點尋找靠山的意思。由依靠又引申為信、信賴,如可靠、靠得住。“靠己”即貼己,比如:做買賣得有靠己嘞人。“靠”也有關系鐵的意思,比如:我倆嘞關系絕對靠。“靠”還有認真負責的意思,比如:這人工作還是挺靠嘞。
除了上述義項,“靠”還有一系列義項是從本義直接發展來的,但在普通話裡基本不見,在黃縣話裡卻應用非常廣泛。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水稻》講到一種栽培技術:秧苗長起來後,薅完第二遍草,“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即在七八月份,把田裡的水放幹,由太陽暴曬,讓秧苗長根,待根苗穩固後,再放入水。此法可以讓秧苗根紮得深苗長得壯,能旱澇保收,提高産量,後世将之名為“靠田”。“靠田”一詞最早見于南宋高斯得《恥堂存稿·甯國府勸農文》:“苗既茂矣,大暑之時,決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複車水入田,名曰還水,其勞如此。”“決去其水”,則水與田“相違也”,這裡用的是“靠”的本義。潮汐是海水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而産生的水位定期漲落的現象,黃縣話稱退潮為“靠潮”,落得較大的潮稱為“靠大潮”,簡稱“大靠”,趕海叫“趕靠”。俗語說“風落腳,靠大潮”,這個時候去趕靠收獲最大。有人寫作“洘潮”,“洘”《集韻》釋作“水幹也”,退潮并不是水幹,而是海水與沙灘“相違也”,漲潮時還會回來。靠田時,秧苗沒了水,會感到幹渴,人長久未吃葷腥食品,肚子裡沒有油水,饑腸辘辘的,這種感覺也可稱為“靠”,比如:在學校靠嘞慌,回家見什麼都想吃;你在外面吃點好嘞,别不割舍錢,靠壞身體可不得了;老長時間沒吃肉喽,快要靠死喽。
過去植物性油脂不夠吃的,動物性油脂是重要補充。豬闆油、肥膘兒肉,放鍋裡加油,油與肉分離,這也可稱為“靠油”。因鍋底有火,後按漢字的造字規律寫作“㸆”。鍋裡的水燒幹了黃縣話稱為“㸆幹兒鍋”。
後引申指一種烹饪方法,用微火使魚、肉等菜肴的湯汁變濃或耗幹,像魯菜的代表菜㸆大蝦,遼甯的鐵鍋㸆大鵝,上海的㸆芥菜。
至于人在不順、不滿、憤怒時的口頭語“我靠”,則與“靠”字沒什麼關系,而是起源于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裡的台詞,是一種粗話的雅化,用“靠”隻是借音而已,以前也寫作“我拷”。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