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維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王維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8:53:51

題記: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幾乎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價值觀。儒家是入世的哲學。在儒家看來,我們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員,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舞台對觀衆負責,我們從一出生就要努力認真唱念做打,演好自己,娛樂别人。不認真的人就出局,而在人生的舞台上出局的人,是可恥的。

王維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從遊俠少年到詩中之佛)1

因此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似乎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的最高理想就是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大多勇敢精進孜孜不倦,在廟堂之上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但廟堂有風險,江湖有風波,人生不可能永遠如春和景明“潮平兩岸闊”,将身家性命都付予廟堂夢想的知識分子,更多的是凄凄惶惶。

假如中國文化中隻有積極入世的儒家文化,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大多會得抑郁症——他們太難了!幸好中國文化又為知識分子的安身立命之道開了另外一扇窗戶,讓仕途失意的知識分子有另外一條道路,這就是出世的生活方式,廟堂行不通了,可以退入江湖山川隐居于春山林泉五湖煙海,可以暫時忘卻孔孟的機心,出入佛老的解脫與澄淨,用放下執着與無情無待來解脫自己。

盛唐時代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存在,深刻影響了知識分子的價值選擇。在我們的閱讀經驗中,整天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是兼濟天下的儒家;“一生好入名山遊”煉丹學道蔑視富貴輕視王侯的詩仙李白是道家;而“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是佛家。但學道與禮佛,并非知識分子的首要選擇,他們往往是在生命遇到挫折之後才會回歸佛老,所謂的回歸,其實就是無可奈何逃離罷了。王維就是一個從儒家逃離歸向佛家的一個典型代表。

盛唐詩人王維是綜合藝術天分最高的詩人,連李白與杜甫都要承讓他三分。

當杜甫整天愁眉苦臉準備科舉考試,但幾次考試名落孫山時,王維挾少年才子之大名,二十一歲就狀元及第;當李白隐居、學道到處找工作的時候,王維早已經成為京城文藝圈的年輕大佬,出入于王公貴族名流大咖之間了。

王維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從遊俠少年到詩中之佛)2

王維是頂級藝術天才,他精通音樂會作詞作曲,彈得一手好琵琶;他畫藝絕倫開創了北宋文人畫的先河;他佛學造詣精深,曾為禅宗的六祖慧能寫過碑文;他具有無與倫比的審美感知的能力,他的邊塞詩雄渾昂揚,絕對是盛唐氣象:《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沒有盛唐氣象的熏染,沒有邊塞生活的體驗,沒有無與倫比的審美能力,如何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神妙的句子?

王維的送别詩,也是清新明快昂昂揚向上。《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之所以有詩佛的美名,關鍵是他晚年那些浸透着佛理與禅意的山水田園詩,《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在盛唐詩歌的天空,浪漫主義、邊塞雄風與山水田園的甯靜各占其一,而王維完全稱得上是邊塞與山水田園詩歌的王者。

最重要的是王維出身豪門貴族,他長得帥。無論什麼時代,高富帥總是占據時代的最頂端,按照這樣的邏輯,王維于廟堂之上春風得意,出将入相問題不大,但王維的一生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他少年時崇尚意氣風發的遊俠少年,系馬高樓開懷暢飲,開邊衛國直上淩煙閣: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随骠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恰如李白、高适等詩人一樣,少年時代的王維,受到遊俠文化的影響,這正是青春蓬勃的盛唐文化的體現。

青年入仕,因伶人舞黃獅子而被貶到濟州做倉庫管理員,生命遭受第一次沉重打擊。

人到中年後,王維在安史之亂中做了安祿山的僞官,被認為是“漢奸”而為人所不齒,差一點送命,再次被貶。

晚年王維營造别墅吃齋念佛,悠遊于廟堂之上,徜徉于山林之間,過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寫一些澄靜虛空的詩歌,最終成就了詩佛與山水田園集大成者的美名。

王維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從遊俠少年到詩中之佛)3

在我們看來,别人的生活總是風輕雲淡,而自己的日子總是很扯淡,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堪。事實上,王維的一生承擔了難以言說的痛。

王維始終處于心靈的天人交戰之中,王維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溜須拍馬,雖然官職一直往上升,卻受到時人的指責。王維受賢相張九齡提拔之恩,但張九齡被貶後,王維巴結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安史之亂中被迫接受僞職,雖說是被逼無奈,但要知道大詩人杜甫同樣是被叛軍俘虜,最終卻能冒着危險逃離叛軍投奔新皇帝;他少年喪父青年喪母壯年喪妻喪子,晚年不娶孤獨一生。

王維擁有了走上政壇高位的一切條件,卻在時代大潮的裹挾之下,成為别人眼中的“德行有虧”的小人,因此,整個後半生,王維在風輕雲淡的辋川别墅詩意生活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的自責和忏悔。

人生失意如此,儒家的王維唯一條路是逃走,逃到道家的适意與佛家的虛空之中,王維曾經很崇拜陶淵明,但他沒有陶淵明決然歸去的勇氣,他還貪戀滾滾紅塵;他精研佛學,但也沒有佛學中放下一切執着的超脫精神,于是王維走出了另外一條圓融甚至是滑頭的道路,過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為标榜的價值觀是“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身在廟堂心在山林。這條道路,中唐的白居易更加得心應手,他發明了“中隐”的生活方式,深得王維精神的三昧。

王維最終投向佛教,用禅宗的方式去觀照大自然與自己的心。禅宗以無念為宗,以虛空為最高境界,人生得意與失意交織的王維認識到,心空則無欲,無欲則無執,無執則無痛,無痛則無生,如此方能達到彼岸實現涅槃。在王維的詩中有道家的無情,更有佛家的虛空,将一切看淡,把一切忘記,遠離塵嚣,無心以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淡泊之心,将絢爛歸于平靜。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的詩進入了萬籁無聲萬物自足的境界。一切寂靜無為,一切自足自為。沒有生之喜沒有死之哀,沒有是非得失榮辱得喪。所以胡應麟在他的《詩薮》中說,王維的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空”。

王維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從遊俠少年到詩中之佛)4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考驗一個人的境界,最好是人面對絕境之時。戰國思想家楊朱遇到岔路就涕淚俱下;魏晉名士阮籍在無路之時恸哭而返,但王維說,人生并不缺乏風景,缺少的是欣賞風景的心情,“行至水窮處”,我們大可停下來“坐看雲起時”。

從儒家逃歸禅宗的王維,終于獲得了平靜超脫的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