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為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又稱“詩”或“詩三百”,總共有305篇。《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是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時的作品,創造時代跨越500年。
《詩經》内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按照音樂曲調可以分為風(風有15國風)、雅(雅分為大雅和小雅)、頌(周頌、魯頌、商頌)。風指的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反應出當時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雅指的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方的樂歌(大雅指貴族朝會時之歌,小雅指的是文人士大夫抒發的個人情感),頌指的是古代王族宗廟祭祀時演奏的舞曲(周頌指西周初年的作品,商頌、魯頌指的是春秋前期魯、宋宗廟祭祀時的歌曲)。
《詩經》主要是以叙事記錄描寫為主,用拟人拟物比喻來抒情,以先詠它物來引起所詠之物的興趣,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藝術手法“賦、比、興”的出處。所謂賦就是記錄描寫,所謂的比就是拟人拟物打比方,所謂的興就是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興趣。後來我們經常比興連用,就成了現在的“比興”手法。
《蒹葭》出自《詩經.秦風》。關于《蒹葭》,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覺得是首作者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時的彷徨失措的詩,有的人覺得這是作者苦苦追求,求而不得,但執着追求的愛情詩。蘆葦蕩深處詩情畫意的情景中,作者追求對象的艱辛及執着,情感基調帶給人無盡的纏綿與惆怅,意境優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緻”。意思是指《蒹葭》言情真摯感人、寫景鮮明生動、風格樸素自然。是啊,誰的人生路上還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感受呢?
《蒹葭》中描寫景物與主人公的主觀情感融為一體,情景交融,情中見景,景中藏情。開頭寫“蒹葭蒼蒼”到“蒹葭萋萋”再到“蒹葭采采”,“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景色渲染了清冷蕭瑟的秋天,營造了凄涼的氛圍,對浩瀚秋水的描寫,傳達出作者對理想或着愛情的可遇不可求的情感體驗。
《蒹葭》采用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秋景、秋水是作者眼中的實景,他把蕭瑟的秋景圖一覽無餘的顯示在我們眼前,“溯洄從之”、“溯遊從之”,則為虛景,是作者的虛構,“所謂伊人”的虛無缥缈,虛虛實實意象,構成朦胧優美的意境,生動的體出作者癡情和執着,我能深切的體會到作者内心的掙紮和不畏艱險的執着追求。
《蒹葭》運用重章疊句的句式,一唱三歎,淋漓盡緻的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強化了抒情效果。“蒹葭蒼蒼”到“萋萋”再到“采采”是作者情感的變化,凄婉之意自然流漏。“白露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是時間上的變化,表達出作者追求的時間長久,突出作者徘徊追索的心情。“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體現出追求的不順,道路的崎岖,但是作者并沒有失去信心,而是不畏艱險,執着追求。所謂伊人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表現出作者追求的對象看似離得很近但卻可望不可及。
《蒹葭》不管是對理想還是愛情的追求,作者表現出的那份執着深深打動着無數人,無論是至美至善的意境,或者從實際到理論來講,都是一種不可達到的,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碎的人生曆程中不斷求索,懷抱希望才有光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蒹葭》隻是《詩經》其中的一篇,從一篇詩歌中就能體會到《詩經》無窮無盡地魅力,它是我們悠久曆史文化的見證,我們後來人應該将這些國粹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