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3 10:20:12

二月二 龍擡頭!農曆二月初二也被稱為龍頭節、春龍節、春耕節等,寓意着大地複蘇,百蟲蘇醒,一年的農事活動将要開始。俗語道:“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1

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如果穿越到唐代,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陽光明媚,和風拂煦,百姓在田間采撷野菜,遊樂其間。到了明朝,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等項目。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曰龍擡頭……熏床炕,曰熏蟲,謂引龍,蟲不出也。”

不過,二月二為什麼會和“龍擡頭”聯系在一起呢?民間有兩種說法。從節氣來說,農曆二月初很多地方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也認為這是和風化雨的龍王之功勞。從古代天文學來說,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組成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農曆二月的黃昏時分,“龍角星”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所以稱“龍擡頭”。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2

“龍角星”

“龍擡頭”寄托了古代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的強烈願望,也體現了龍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龍在中國曆史上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先秦文獻中已有關于龍的記載,如《易經》中的“亢龍有悔”、“見龍在田”、“見群龍無首,吉”等描述。漢魏以後,關于龍的形象描寫越來越神奇,甚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被《說文解字》稱為“鱗蟲之長”。

二月二,并不似其他節日那樣源遠流長,其為之節不過是唐朝的事,那時候的習俗内容主要以挑菜、踏青、迎富為主,此後又慢慢融合了驚蟄和社日的相關習俗,一躍成為影響深遠的大節。

二太陽糕?

極有意思的是,談起二月二,總繞不過一枚太陽糕。如今,稻香村等衆多糕點鋪仍有售賣。這太陽糕其實也沒什麼稀奇,無非就是江米為皮,棗泥為餡,近些年來,也有些個新花樣出來。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3

太陽糕

但其必不可少的是,外皮要用紅曲水印一隻雄雞作昂首挺立狀,或是簡單幾筆畫上金光燦爛的太陽。這似乎在隐隐說明二月二和太陽存在着某種聯系。

太陽糕,又稱太陽雞糕,是二月二的節令小食,《燕京歲時記》道:“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看來,二月二吃太陽糕是自清代以來便有的習俗了。但或許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當時明确的時間節點是二月初一,而非二月初二。話及此,我們就不得不說起早年間北方的另外一個重要節日了,也就是後被并入到二月二當中的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代為着鼓勵農事而設立的節日,“中也者,天地之交泰,和也者,象德化之優柔”,在這樣一個吉時設立嘉節,自然是寓意稼穑允修,萬物生長。

太陽被當做生命之源,将光明灑向大地,覃生育,助生發,于農事來說,便是根本,中和節由此被看作太陽的誕辰。人們在當天作太陽糕貢之,以祈求五谷豐登,穰穰滿家。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4

青銅神樹,商代晚期文物,現藏于三星堆博物館

古時,人們認為太陽的升落與神鳥有關。一說金雞喚日,一說金烏載日,如《山海經》便記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便是驗證。

在後世的發展中,中和節的光環漸漸褪去,以至于被納入到二月二當中去,以太陽的光明成就了二月二節的祥瑞地位。于是,我們直到今天仍能感知到二月二當中與太陽有關的文化意蘊,食太陽糕便是其中的一例。

先迎富,後有龍擡頭

不惟中和節,二月二還吸收了社日、驚蟄和春分等歲時的部分内容。至于二月二為何能有這般魔力,有學者分析,主要還是日子選的對。

中國自古便有以重日為節的習慣,比如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贶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到了二月份,二月初一的餘音綿延到第二日,加之第二日本身便有着一些固定的活動,于是二月二一支獨大,成為廣為人知的節日。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5

迎富

起初,二月二是一個以遊玩賞樂為主調的節日,人們踏青遊春,挑菜宴飲,最重要的,還是要迎富。“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中國的歲時體系前後相接,銜連自然,循環且圓滿,正月裡送完窮,二月初便舉行迎富之舉。

按照周易所說,陰陽交替是個動态的過程。立春以後,陽氣萌動,二月始,陽氣盛于陰氣,生命在淑氣的催促下,結束休眠,正式進入生長期。人們順應自然變化,選擇在萬物生長之際,開始新一輪的祈願與祝福,這不就是最樸素的天人合一麼?

二月二,這一日預示着人與時令完成了首次的至上融合。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6

打囤

到了元代,民間明确有了二月二當天龍要擡頭的說法。一時間,關于二月二與龍的聯系多了起來。人們起早把水缸接滿水,并沿途撒石灰引龍回家,閨閣之中也不許穿針引線,以免誤傷了龍眼睛。

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延用此俗。天津漢沽一帶,二月二當天,家家戶戶争相起早,一路上敲鑼打鼓,從村外的小河引龍回來,邊走邊高呼。當地人稱,小龍犯懶也會打瞌睡,邊走邊喊是要為幫小龍趕走瞌睡蟲,保證接回家的是條勤快的龍。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7

鄭王義繪,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豺虎畫代表作

浙西南早年間時常大旱,吞雲吐雨的龍更是當地人極為推崇的神物。社公廟、宗祠當中常見龍吐水畫像。二月二節更是當地的大事。據當地的耄耋老人說,二月二當天,村落裡事事緊張,時時小心,生怕冒犯了神龍。在這天,水隻能進家,不許外潑、當天的水不僅僅是水,還是豐收的年成,必須格外對待。

龍在哪裡?請擡頭

龍到底是傳說中的神物,無緣無故地怎麼會和二月二扯上了關系呢?這就要擡頭望一望天空了。

金庸迷們肯定都會那套“降龍十八掌”極為熟悉,喬幫主一招“亢龍有悔”,又一招“潛龍在淵”,霸氣盡顯,無人可敵。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8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顯然,這裡的“龍”并非實指能行雲布雨的神物,而描述的是一種随氣幻化的形态。

弄明白此番内裡就好辦了。提起龍,還有一句“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這說的是星宿圖。古代中國的天文地理學非常先進,人們很早就學會了“觀測天文以察時變”,于是,将星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根據日月的位置變化來劃定方位,判斷時間的變化。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9

戰國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蓋(摹本)

“青龍”又稱“蒼龍”,是二十八星宿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的龍形星象。許慎在《說文》裡說的龍的變化實則指的星空當中龍形星象的變化。因其星象隐沒恰好符合春升秋落的規律,因此常被當做時間流動的參照物。

二月初,蒼龍星的龍角(角、亢兩宿)顯耀明亮,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而其他星宿則依舊隐沒于地平線以下。總體看來,這條蒼龍猶如擡頭之勢,亦即“龍擡頭”。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二月二,龍擡頭”竟指的是時間的自然流動。

自然節序的變化往往會附着以人文,所謂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實在不是什麼深奧的哲理,将它放到平凡的生活裡,不過是先民們對自然萬物的樸素認知啊,是他們逐步認識宇宙,掌握規律,回歸本土生活,以期現世安穩的心靈軌迹。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10

後世,人們又将“二月二,龍擡頭”引申為“龍升天”,把二月初二這一天看作神龍升天的祥瑞日子,在中和節光明内涵的加持下,二月初二成為名副其實的吉時嘉節了。

為了紀念“龍擡頭”或“龍生天”,這一天不管吃什麼,都要和龍攀上點關系。吃面條是“挑龍尾”或“吃龍須”,面條和餃子混煮是“龍拿珠”,喻“龍戲珠”象。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11

二月二也有正兒八經獨屬于自己的節令飲食——糖糕和豬頭肉。糖糕俗名“燈盞兒”,是一種油煎面食,内裡白面和白糖為芯兒,外焦裡嫩,通體金黃,香甜可口,是北方二月二節的必備吃食。炸燈盞兒是“炸龍鱗”,吃燈盞兒是“吃龍鱗”,龍鱗進肚,自然身體康健。

“二月二,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家家戶戶吃豬頭。”在東北地區,年豬的每個部分吃起來都有講究。豬頭肉會留到二月二烀着吃,人們堅信,吃豬頭肉就是吃龍肉,可保全家平安無憂。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12

乍一聽,吃豬頭肉就是吃龍肉的說法似乎無厘頭,憨憨的豬與威武的龍實在不搭邊兒,但想一想出土文物玉豬龍呢?從名字就能隐約感受到龍與豬存在着某種理不清的關系。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13

梁帶村芮國墓地26号墓出土的玉豬龍

上世紀80年代,在遼甯出土的牛梁河紅山文化代表玉器玉豬龍豬首龍神,肥頭大耳,其眼部與頭上的褶皺即是豬頭紋。這就說明,龍形象的構建脫胎于豬,尤其是龍頭,應當是由豬頭衍變升華而來,甚至可以說,最早極可能就是豬頭。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節道:

(關公)忽見一豬,其大如牛,渾身黑色,奔入帳中,徑咬雲長之足。雲長大怒,急拔劍斬之,聲如裂帛。霎然驚覺,乃是一夢。……平對曰:“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不必疑忌。”……,拜雲長為前将軍,……,衆官拜賀曰:“此足見豬龍之瑞也。”于是雲長坦然不疑,遂起兵奔襄陽大路而來。

二月二的民俗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14

關雲長此等勇猛的人物竟會為夢中的一隻豬所累,想來是因為當時關于豬為夢兆有着不同的讨論,但從“升騰”、“豬龍之瑞”等話語仍可見古俗遺影,時間越往前推,豬的身份便越是高貴。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豬頭肉确被認為是龍肉無疑了。眼下,豬肉價格略貴,但時有疫情,恰逢嘉節,不妨吃點豬頭肉應個景。雖然也不求能有龍肉之功效,但民間素有食大壓病的說法,二月初二飽食一餐又何妨?

春寒料峭,總覺得春還遙遠,進了麗月,等到天上的龍星昂起了頭,這才真正有了春的感覺。一犁春雨,染綠了陌上的枝丫,驚雷滾滾,即将喚醒酣眠的桃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