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3 09:34:51

在20世紀,蘇聯的崛起改變了全世界的格局。它是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創造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且在短短10年内就成為了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它為後來包括中國在内的多個國家的工業化道路提供了借鑒。然而,到了20世紀末的1991年,蘇聯就突然宣布解體了。關于蘇聯解體的原因,許多人将之歸結于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或者将黑鍋送給了戈爾巴喬夫,但是這些都是表面的。本文将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下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沒有得以糾正

1924年,列甯去世,斯大林上台。為了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突破西方列強的包圍,斯大林逐步廢除了列甯的“新經濟政策”,轉而推行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四個點:第一,推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全國各地的經濟建設都由國家統一部署安排,完全取消了市場的調節作用;第二,推行了單一的公有制,否定外資和私有的存在;第三,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快速實現工業化;第四,農業推行集體化政策,讓農民為國家工業化買單。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1

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很快在蘇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29—1934年),蘇聯一舉從農業國變化了工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工業産值上升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蘇聯又憑借斯大林模式強大的生産力壓倒了納粹德國。二戰之後,蘇聯再次依靠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成為了超級大國,與美國争鋒。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2

但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由于推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導緻地方、企業以及農場缺乏自主權和活力,許多人也隻是為了完成任務和生産;第二,輕工業和農業被輕視,導緻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低下。根據統計,蘇聯在二戰後的人均糧食産量還不如沙俄時代。第三,農民被剝削得嚴重。蘇聯推行農業集體化的一個目的,就是能夠以低價獲得農民的糧食,然後進行出口換彙,再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因此,農民成為了工業化的犧牲品。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3

二戰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被暴露了出來,于是蘇聯的幾位領導人都試圖進行改革,但是他們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如赫魯曉夫擴大了企業和農莊的自主權,并試圖通過提高糧食價格的方法來提高農民的收入。但是赫魯曉夫忽視了經濟規律,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使得他的改革很快就因為自己的下台而停止。勃列日涅夫卻繼續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業,他發動了和美國的軍備競賽,導緻蘇聯經濟陷入了泥潭。勃列日涅夫晚期,蘇聯經濟已經是一潭死水了。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他試圖引進市場經濟的一些因素來推動改革。他的思路是對的,但是缺乏長遠的計劃,并且他依然堅持發展重工業,導緻經濟改革最終失敗。後來,他繼續發動政治體制改革,直接導緻了蘇聯解體。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4

蘇聯的解體,實際上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社會制度的變化,也就是從社會主義變成了資本主義。蘇聯的改革失敗,讓蘇聯百姓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走不通了。實際上,這是因為蘇聯人的思維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就是排斥市場經濟的,以至于讓蘇聯的社會主義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機會

實際上,二戰後,東歐許多國家都進行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如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波蘭的“波蘭道路”、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但是這些改革都因為蘇聯的幹預或者其他因素而失敗。蘇聯幹涉他國的改革,也束縛了自己。而東方的中國,卻在70年代之後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全面的突破,将市場經濟體制引入社會主義,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二,蘇聯内部的民族矛盾尖銳

蘇聯解體的第二個含義就是國家分裂或者同盟瓦解,1991年,蘇聯分裂了為了15個國家。蘇聯是由15個加盟國組成,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俄羅斯,人們一般将蘇聯曆史看作是俄羅斯曆史的一個時期。由于加盟國衆多、民族複雜,使得俄羅斯的民族問題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5

在沙俄時代,蘇聯版圖上的加盟國基本已經納入了俄國的版圖。但是,由于這些國家和民族基本都是沙俄的侵略而納入版圖的,也就是使得内部矛盾十分尖銳。俄國各民族的信仰也不同,俄羅斯民族信仰東正教,而俄國吞并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更多民族信仰天主教,中亞和高加索一帶的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加上沙俄推行了“大俄羅斯沙文主義”,也導緻各民族對俄羅斯缺乏了基本的認同感。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6

就拿烏克蘭來說吧。烏克蘭原本是俄羅斯文明興起地方,後來在羅斯分裂時代逐漸并入了立陶宛、後來因為立陶宛并入波蘭而成為了波蘭的一部分。17世紀,烏克蘭在民族解放鬥争中遭遇挫折後加入了俄羅斯,其條件是必須保證烏克蘭的自治。但是俄國沙皇之後就廢除了烏克蘭的自治權,并且在烏克蘭強制推行農奴制,導緻許多農民淪為了俄羅斯貴族的農奴。俄羅斯推行單一的俄羅斯族文化,要廢除各族語言,導緻原本文化最發達的烏克蘭竟然成為了俄國文盲率最高的國家。

1917年,沙俄垮台,各國實現了獨立,并且很多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了應對沙俄勢力的反撲和外國勢力的幹涉,蘇俄和各獨立國家組成了經濟和軍事同盟。通過這種方面,蘇俄取得了戰争的勝利,并且在實際上控制了各同盟國。1922年,在蘇俄的主導下,各獨立國直接組建成為了一個聯盟國家,統稱為“蘇聯”。針對這個問題,列甯和斯大林産生了分歧。列甯主張各國自願加入組成“聯盟”,而斯大林卻主張用武力逼迫各國加入。後來列甯去世,斯大林上台,沙俄時代的大俄羅斯主義繼續推行。

這裡再次以烏克蘭作為例子。在斯大林時代,為了讓農民為工業化提供資金,斯大林要求農民将糧食交售給國家,推行了“義務交售制”和農業集體化。但是這種政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特别是烏克蘭農民的利益。于是,烏克蘭農民選擇消極應對,他們退出農莊,拒絕生産。而斯大林的應對措施也十分激進,他選擇武力鎮壓。最終,在計劃經濟的時代烏克蘭,這個被稱為“糧倉”的地方發生了最嚴重的饑荒,有300萬以上的人在死于這次饑荒。後來,德國攻入基輔時,烏克蘭人竟然夾道歡迎。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7

烏克蘭總統紀年大饑荒

另外,蘇聯内部的經濟也十分不平衡。俄羅斯主要發展工業,而其他各國主要發展農業,為俄羅斯提供工業生産的原料。在蘇聯的經濟政策下,幾乎其他的加盟國隻能夠生産一種單一的産品,使得加盟國無法形成了完善的經濟體系。例如蘇聯在中亞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将哈薩克斯坦适宜種棉花的地方劃給烏茲别克斯坦,把烏茲别克斯坦适宜種糧食的土地劃給哈薩克斯坦,把烏茲别克斯坦适宜放牧的土地劃給塔吉克斯坦。這就相當于,俄羅斯對各國形成了一種殖民經濟體系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8

蘇聯的大俄羅斯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經濟政策,使得各國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實際上,早在1922年各國加盟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經擁有了退出了聯盟的權力,隻是由于遭到中央的壓制,導緻各國一直未能獨立。到1991年,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崩潰後,各國才紛紛宣布脫離蘇聯,成為了獨立國家。

結語

所謂“千丈之堤,以蝼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蘇聯的解體的緣由,在于其幾十年中的發展所積累的種種弊端沒有得到糾正,最終積重難返。當然,一個國家的社會的變革,尤其是一個大國的社會變革,往往都是十分艱巨的,因為它背負着沉重的曆史負擔。但大國又必須要有敢于突破、敢于實踐的雄心壯志,如此才能夠承受時代潮流的沖擊。

蘇聯為什麼走向衰落(從經濟問題和民族矛盾分析)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