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你一個問題。
你我還這麼客氣,請說。
這個道砟的“砟”字究竟怎麼寫?
你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意義。長期以來鐵路内外使用的“砟”字一直很混亂,有用“渣”的,有用“碴”的,也有用“砟”的。
渣”字顯然不對,渣是渣滓,碎屑的意思,和道砟的本義不符。
對。道砟的本義是鋪墊在軌道與路基之間的小石塊。
那“碴”字呢?
“碴”字有個含義是“小碎塊”,比較符合道砟的本義,但是“碴”的讀音為chá(查),而道砟的“砟”讀作zhǎ(眨),總不能把百多年的一貫讀法改變了吧?
要是讀道查,會讓人笑掉牙的。
後來才發現音義都比較相近的“砟”字。
砟(zhǎ),《新華字典》解釋為某些堅硬的塊狀物,如焦砟、爐灰砟。
這個“堅硬的塊狀物”指出了道砟的特點,所以現在都改用“砟”了。
道砟的硬度是有要求的,不是什麼石頭都能作道砟的。
豈止是硬度,對石頭的抗磨耗性能、抗沖擊性能、抗壓碎性能、耐大氣腐蝕性能、滲水性能、穩定性能等都有相應的要求。
即使對石塊的大小,也有标準。
專業名詞叫粒徑,比如玄武岩特級道砟要求不小于28毫米,不大于58毫米;而一級道砟标準就放寬為不小于25毫米,不大于70毫米。
很多的書上提到“碎石道砟”,難道還有整石道砟?
“碎石道砟”的說法值得商榷。既然是道砟,前面說了,砟本身就是碎塊的意思,道砟就是鐵路軌道和路基之間鋪墊的小石塊。正如你所說的,不存在什麼整石道砟也就無所謂“碎石道砟”。如果換一個字,“碎石道床”就好理解了。
因為實際上确實有“碎石道床”和“整體道床”之分。
對。我們知道,最早的鐵路沒有什麼道床,直接鋪在地上。後來發現,因為下雨下雪,鐵路泡在泥水裡,既影響了鐵路的穩定性,又影響了鐵路的使用壽命。而那些鋪在礦山煤矸石和其他礦渣的鐵路不但滲水較好,那些渣石還起到分散壓力、增加彈性和固定枕木的作用,真是一舉多得。于是,道砟出現了,道床正式成為軌下基礎的一部分。
道砟的作用和優越性不言而喻。
但是事物總是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随着鐵路的發展和列車速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發現道砟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比如?
比如,列車荷載不斷加大,牽引重量突飛猛進,再硬的石頭也會逐漸粉碎,加上風沙和污物的侵蝕,道床逐漸闆結,失去彈性和滲透性,造成軌道的不穩定和變形,增加了安全隐患。
工務部門隔段時間就會對道砟清篩、補充和搗實。
是的,但這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時間,即使有大型養路機械也要有足夠的維修“天窗”。在列車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少維修甚至零維修呢?于是“整體道床”應運而生了。
京津城際鐵路就使用了無砟軌道。
徹底和道砟說拜拜。相比有砟軌道,無砟軌道使用壽命長,維修費用低,線路狀況良好,特别适宜高速鐵路。
無砟軌道上的無縫線路不易脹軌跑道。
也不會因為列車速度快,卷起道砟造成傷害。
列車提速後,道砟飛濺傷人傷車的事還真有。将來高速鐵路出現,這的确是個問題。
所以高速鐵路一般都采用無砟軌道。當然一次性投入的成本要比有砟軌道高不少,不過長遠看來,以後可以從減少維修費用和提高效率中找補回來。
采用無砟軌道要少開多少山,節約多少石頭呀。
大緻來說,每公裡線路要用道砟2000立方米,以我國鐵路7萬多公裡營業裡程計算,需要1億4千萬立方米石頭,如果堆成1米見方的石牆,可以繞地球3圈半。
了不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