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古代的人們過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的人們過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7 15:37:31

古代的人們過重陽節有什麼習俗(天中節端陽節女兒節)1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燕京歲時記》:“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别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明天幹地支。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幹地支,根據幹支曆,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1)天中節

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

(2)端陽節

端陽節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午日為“陽辰”,午月第一個午日,故稱端陽。《荊楚歲時記》中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

(3)重午節

上古幹支紀元法,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幹地支。最初端午為幹支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于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

(4)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古代吳、越地區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于吳、越、楚 ,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彙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别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6)龍日節

龍是古代吳、越地區先民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東方蒼龍七宿,春季于東方擡頭,夏季于南方騰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隐沒于北方地平線下。《易·乾》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仲夏端午,是龍飛天的節日。端午時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

(7)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采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稱浴蘭節。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5] [33]

(8)菖蒲節

古人認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時節在門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9)躲午節

五月,古時北方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34]

(10)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态極研。出嫁女亦各歸甯,因呼為女兒節。”

(11)地臘節

道教《赤松子章曆》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雲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祈福佑。

編輯:王嘉旖

責任編輯:邵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