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同曾說:“舒服的感情是你聊任何話題,對方都能聊得下去,不是因為對方見多識廣,而是極其感興趣。”
我們會發現,成年人的擇偶最初看重的是“聊得來”。
從“吃了嗎”、“睡了嗎”、“在幹嘛”,到“你有什麼興趣愛好”、“愛看的電影”、“對最近的防疫新聞是什麼看法”。
這樣的聊天,看似漫無目的,但都傳達出了在相處觀念上的重要信息。
舒服的聊天,甚至可以衡量出對方與自己的适配度,及推測出關系未來的走向。
01
為什麼“聊天舒服”成了标準?聊天的本質是人際溝通,是雙方之間的信息以及情感、态度、需求等因素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
“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在寫《幸福的婚姻》一書時,針對近700對夫妻進行了研究。
他發現,在觀察和聆聽每一對夫妻5分鐘的談話後,便能預測到他們的婚姻走向,準确率高達91%。
可見,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聊天其實很重要,而核心還是要“聊得來”、“聊得舒服”。
作家鐵凝說:所謂的“聊得來”,深層含義是能讀懂你的内心,聽懂你說的話,與你的見識同步,配得上你的好。
“聊得舒服”看似簡單,考驗的卻是兩個人的興趣、邏輯方式、認知等内在構成的共同語言。
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能找到“聊天舒服”的人在一起,已是幸運。
因為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找這樣的一個人并不容易。
别說親戚朋友,即使是親密無間的愛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聊天聊得舒服。
很多時候,很難和另一個人達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什麼時候說就什麼時候說的相處境界。
即便是事業做得再偉大,生活再美滿的一個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免不了希望有一個知冷知熱、能理解自己那些言外之意的人在身邊,時不時聊天溝通。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身為九五之尊的康熙雖有後宮佳麗三千,但他最愛的是才貌并不出衆的容妃。
每次他去找容妃,最愛說的話就是:“朕想和你說說話。”然後國事家事一股腦地傾訴一番。
伴侶之間的“說說話”式聊天就像放松,聊了還總想聊。
無論說什麼或者什麼時候說,都不必擔心失禮,不會自責,更不用擔心被駁斥、被否定。
能做到“聊得舒服”真的很重要,最舒服的關系也莫過于如此。
02
做到“聊天舒服”的幾個方面成年人的感情,很多時候考驗的都是溝通能力。
雙方更多地掌握這項能力,就會越相處越舒服。
也就是說如何讓聊天舒服,無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聊天的質量
有時候,聊天并不是兩個人聊得越多就越舒服。
因為低質量的聊天,既沒有内容也無趣,聊下去根本不會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反而會越來越敷衍。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關系會随着時間而冷卻,但共同的理想、興趣和價值觀等因素,對維持感情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高質量的聊天,不需要時時刻刻都聊。
一些有共同認知、價值觀的聊天,同樣幫助拉近彼此的關系,促進感情。
這些聊天可以是了解彼此的想法,避免沖突和冷戰,比如:
“做錯了事情讓對方不高興時,對方希望自己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安慰?”
“我因為對方不高興,有沒想過怎麼樣去處理?”
“是否有哪些地方我覺得雙方需要調整的?”
也可以是了解雙方底線邊界和需求,再如:
“了解對異性有沒有邊界感,異性之間應該保持怎麼樣的距離比較合适?”
“了解對儀式感的看法,以及需要什麼樣的儀式感?”
“了解彼此的缺失,以及彼此需要被愛的方式。”
“制定共同目标,彼此都有哪些事情需要一起去完成的?”
以上都是可以延伸的高質量聊天話題,同時還可以進行“減壓式”的高質量聊天。
如《幸福的婚姻》一書裡提到“減壓談話”,即每天抽20分鐘一起聊聊天。
在這20分鐘裡,不需要解決問題,沒有說教,隻有共情。
因為很多時候,和别人聊天并不是期待對方解決什麼,隻是想找人傾訴一下。
隻有注重了聊天的質量,才能更多喚起雙方曾經的初心,回憶過往,重溫甜蜜。
2)情緒穩定
聊天是親密關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往往要聊得舒服,需要的是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的人,才能培養出聊天中的感情基礎,反之就會土崩瓦解。
就像有一個女生小敏,和别的男生剛開始交往時,一般都聊得比較投機。
可能開始聊天是開心的,她會和對方聊一些“今天吃了嗎?”“開心嗎?”“在做什麼?”
但對方稍微沒那麼積極了,她就會先焦躁,還會胡思亂想: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他在幹嘛?是不是在養魚?
然後她的聊天就變成了質問——”你在幹嘛?“
以及反問——”你難道沒看到我發給你的信息嗎?“
更甚有追加的設問——”所以你今天有了自己的安排,對吧?”
最後,小敏的每一段感情幾乎都是不歡而散。
當她每遇到諸如此類的情況,都調整不好自己的情緒,給對方一開頭的好感就會蕩然無存。
盡管現今沒什麼是恒定不變的,但人也會渴望接近穩定。
因為穩定的能量能讓人舒服和安心,而情緒穩定的人才能承載穩定的緣分。
3)求同存異,學會尊重
伴侶之間,能舒服地聊到一起并不容易,因為總會産生分歧矛盾。
在溝通中,産生的大部分矛盾,其實源自各自的角度不同,沒什麼對錯之分。
但也因為兩人各自的立場差異,經常會導緻“話不投機半句多”,聊不下去。
這時候,兩人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隻想“求同”,抗拒“存異”。
老餘是一個朋友的表哥,在和自己妻子結婚生子後,沒多久就分居了。
雖然兩人是校園愛情到結婚,一切都看似順理成章,但過程并不怎麼順利。
婚前,他和妻子曾是異地,感情開始一陣是還算不錯。
後來,老餘一心專注于工作上,成為了某寶大廠的高級程序員,事業上有了很大的起色。
但這時候,老餘越來越覺得和未婚妻在很多事上聊不到一塊,兩個人溝通越來越少,有了隔閡。
于是女方為了陪伴他,隻身來到了他的城市,一陪就是好幾年,終于結了婚。
可直到有了孩子後,老餘依舊忙于工作,也很少去照看孩子,與全職帶孩子的妻子更說不上話。
有一次,妻子對着他再次的加班晚歸大吵大鬧時,他直接丢下一句:“我沒法和你溝通”,搬出了家。
之後妻子每次找他聊,但他總會用一句:“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沒什麼好說的”,鬧得不歡而散。
很多人認為,親密關系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和無壓迫,需求關系中的“共同性”。
吳越曾在采訪節目《魯豫有約》中說:“我認為最好的感情就是輕松的關系,沒有壓迫感.....
這樣的話有個源源不斷的東西往前推動,兩個人是愉快的不是遭罪的。”
但如果過于強調溝通上的“求同”,就會想當然地把自己理解的當成了标尺。
事實上,關系的吸引是源于差異吸引,正因為“存異”才會有關系的開始。
溝通中,雙方可以在大方向一緻的基礎上,允許并尊重對方與自己的不同。
如果溝通中沒有了尊重,一方隻會強勢輸出,并不能産生好的效果。
當然,一段幸福的關系,是不會一直讓自己感到不安和有壓力的。
哪怕雙方之間有沖突差異,但知道“求同存異”,就能學會引導和包容對方。
而不是不停地打壓、指責,讓一方産生自我懷疑,這樣每況愈下雙方都會感到很疲憊,兩個人這樣在一起并不會變得更好。
隻有和聊天舒服的人一起,才能共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 | 慕楚 媒體文案策劃,曾專修應用心理學,專注寫作,熱衷研究精神分析和情感心理學,箴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用心傾聽和記錄身邊每一個靈魂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