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中國曆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北宋初年的時候,突然爆發了一次嚴重的社會危機。這次危機不僅暴露了北宋原有制度的缺陷,還加劇了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次危機的三大主要表現。
第一,窮人和富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負擔日益沉重。
在唐朝統治的後期,因為,政府既不設立田制,也不管理土地,所以,百姓擁有多少土地就上交多少稅,沒有土地的不用交稅,人民的負擔還不算太重。
而到了宋朝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上層階級,屬于高幹子弟。他之所以能夠坐上皇帝寶座,是因為皇帝紀尚小,太後在朝又沒有什麼援助,他趁機謀權篡位搶回來的。所以,他并不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和艱難,也沒見過農民因為過度受迫後,站起來反抗的力量有多強大。
因此,他在建立了宋朝以後,依舊不把田地分給人民耕作。
有一個北宋皇帝甚至這樣認為:“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财尓。”也就是說,他覺得:“有錢的人越多越好,因為有錢的人多了,國家就可以向他們大筆大筆地征稅了。”但是,這可能嗎?沒錯,美國的個人所得稅,超過一半确實是由那些年收入過十萬美元的有錢人交的。可是,要知道,這可是在現今的美國才現象的啊。
在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稅制并不完善,稅務主要是由普通的工薪階層繳納的。至于那些有錢的公司老總們,個個都精明得很,他們把自己的工資定到交稅标準以下。雖然,他們坐飛機頭等艙什麼的,但是,那些都是公司的錢,由公司來報銷。政府想讓這些人繳稅,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俗話說得好:“為富者不仁。”所以,中國是很難指望有錢人多繳稅為國家貢獻力量的。
當然,這個道理在北宋也同樣适用。
所以,這就造成了北宋第一個社會危機:有錢的人把錢财都藏了起來,沒錢的人卻總是要被官府催促繳稅。而到了這一步,政府依然不管不顧,自然就激化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了。
第二,過度剝削人民,搜刮民脂民膏。
曆朝曆代都存在統治者剝削人民的現象,隻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到了北宋的時候,統治者不僅不體諒人民,還大加征稅,把地方的财政都搬到中央去。如果,百姓想耕作,就得向地主支付高額的租金,導緻交完所有費用後,剩下的錢連吃飽飯都成了一種奢望。在這種情況之下,奈于饑餓的農民要站起來起義反抗,那也是被逼無奈的。
第三,北宋固有的制度缺陷,所謂的“三冗”。
所謂的“三冗”是為林大欽指出的。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林大欽赴京參加會試,被錄為第十二名進士,是年三月參加廷試。《廷試策》中直指時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可概括為“三冗”,也就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費。
冗官:所謂的冗官就是指,國家養了過多官員的意思。在北宋,政府設置了許多官員的職位,但是,這些官員之中大部分隻是來占個官位,拿俸祿的,基本上沒有什麼用處。有統計,唐太宗時代,中央的官員是六百三十四人,到了宋仁宗時代,中央内外屬官已超過一萬七千人。
冗兵:趙匡胤認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兇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所以,他養了許多士兵以防止國家内部憂患。每年一鬧災荒,政府就會派一些人到災區招募和鼓勵難民們當兵。以至于,宋朝兵不識将,将不識兵,兵多卻無力。
可以說,這些部隊根本就沒有戰鬥能力,因為,士兵全是由饑民組成的,他們連飯都吃不飽,哪裡來的力氣打仗呢?
在過去,有一個口号叫作:“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立起旗幟,自然就會有人來給我糧食吃,如果,吃不到糧食,就要起兵造反。”所以,北宋的軍隊經常發生嘩變。盡管,士兵們在鬧造反,但是,他們造反的結果根本就不能成功。
原因很簡單,如果朝廷真的撥款、給糧食了,那麼,長官怎麼着也得自己先拿走一大部分以後,再讓士兵們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嶽家軍在後來打仗打得那麼厲害的原因,因為,他們甯願被凍死也不拆掉房子,甯願挨餓也不搶别人的吃食,所以,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宋朝曆來把内患看作比外敵入侵更為可怕的事情,“先平内寇,然後可以禦外侮”的主張在高層很有市場。隻要官員不謀反,貪污受賄,吃喝玩樂什麼都可以做。所以,北宋的軍隊往往比金軍、遼軍更可惡、更過分,他們隻會欺壓百姓,搶百姓的東西,見到敵人的時候就秒慫。
像這樣禦敵無方,擾民有術又怎麼會受人民的歡迎呢?
至于冗費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在北宋的時候,因為官員太多,所以,朝廷的财政支出百分之八十都花在了官員的俸祿之上。
從以上這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北宋這三大問題不僅加劇了其社會矛盾,還演變成了一次嚴重的社會危機,動搖了北宋統治根基。
參考資料:
【《宋史》、《宋朝的“三冗”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