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傳統葫蘆絲在制作上有七個發音孔(主管),一個發音孔一個音(不能象竹笛那樣通過氣息的變化在一個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來),加上一個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個音來。所以一般傳統葫蘆絲通過移動宮音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理論上應該可以吹出五到六個調來,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目前傳統葫蘆絲隻能轉四個調,而且常用的調隻有兩個,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調(筒音作5)最為常用。以C調葫蘆絲為例,除可以吹出本調(第三孔作1)還可以吹出G調(筒音作“1”),它是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六聲調式,在吹奏樂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樂曲都能演奏,要根據樂曲的音域情況适當的來選擇,最佳調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樂曲需要轉調可通過更換葫蘆絲來解決,一般常用葫蘆絲有降B、C、D、F調等。
所謂本調,即為葫蘆絲演奏中一般意義的指法安排,一般以第三孔發出的絕對音高為1(Do)音安排指法的。向下依次為7(Si)、6(La)、5(Sol)、3(Mi),向上依次為2(Re)、3(Mi)、5(Sol)、6(La),無論什麼調的葫蘆絲,本調的指法都是一樣的,若第三孔發音為G,該樂器即為G調葫蘆絲,同理F調葫蘆絲也指第三孔發音為F(這裡所指的第三孔并不是單純的隻開第三孔,而是開第一、二、三孔,即關閉四、五、六、七孔)。
調子與音域1.超高音(葫蘆絲工藝品):小B調、小降B調、小A調、小G調、小B調、小降B調、小A調、小G調
2.高 音:小F調、小E調、小降E調、小D調
3.次高音:小降D調、小C調(初學者首選)、B調
4.中 音:降B調(初學者首選)、A調
5.次中音:降A調、G調
6.低 音:降G調、大F調
7.超低音:大E調、大D調、大C調
将八度音分成十二個均等的部分—半音的音律叫十二平均律。兩音間的音高距離等于兩個半音的叫全音,等于一個半音的叫半音。八度音内(如:從低音5到中音5、從中音1到高音1等等)包括十二個半音、就是六個全音。
A、B、C、D、E、F、G是表示音高的音名;兩個音之間B—C和E—F之間各是一個半音,這是不變的。1、2、3、4、5、6、7是表示音的唱名;3—4和7—1(低音7—中音1或中音7—高音1)之間也各是一個半音,這在葫蘆絲制作定調時就定好的。
葫蘆絲屬于定調的樂器,是以開第三孔所發音的音高為宮音(1,do)的調為準的,為葫蘆絲的本調。制做好後的音高是不變的(除微調外),包括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因此,在演奏時就要考慮音域和音階(半音)問題受到的限制,需準備幾支不同調的葫蘆絲。(民族樂器中的笛、蕭、唢呐大多如此)。
唱名與音高(音名)的對應,
C調的葫蘆絲:
5 全音 6 全音 7 半音 1 全音2 全音 3 半音 4 全音 5 全音 6
G 全音 A 全音 B 半音 C 全音D 全音 E 半音 F 全音 G 全音 A
降B調的葫蘆絲:
5 全音 6 全音 7 半音 1 全音 2 全音 3 半音 4 全音 5 全音
F 全音 G 全音 A 半音 bB 全音 C 全音 D 半音 bE 全音 F 全音 G
由于B音降了半個音,變成降B(升A)BC之間原來的一個半音就變成了兩個半音,(一個全音),而A—B之間原來的全音就變成了一個半音,保持了低音7—中音1之間仍是半音,1-2之間仍是全音。同理,D—bE和3—4也是這樣。
G調葫蘆絲:
5 全音 6 全音 7 半音 1 全音 2 全音 3 半音 4 全音 5 全音 6
D 全音 E 全音 #F 半音 G 全音 A 全音 B 半音 C 全音 D 全音 E
E—G之間是三個半音不變。由于F音升半音E—#F之間由半音變為兩個半音(全音)而#F—G之間就成為了一個半音。後面的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以C調葫蘆絲轉為G調(筒音做1)演奏為例:
C調葫蘆絲轉為筒音做1演奏,就是将G音唱做(1,do),C調的7、1唱做G調的3、4,半音階沒變。C調的3、4變為G調的6、7;6—7之間要變為全音、7—1要變為半音,演奏時将G調的7按#F吹奏,指法就不同了。這樣才能保證6—7之間是全音、7—1之間是半音。
即:C調 5 6 7 1 2 3 4 5 6 的音高等于。
G調 1 2 3 4 5 6 7 1 2 的音高。
由此可知:
葫蘆絲、巴烏定調後,要保持唱名低音7—1、3—4之間是半音,符合十二平均律。常規情況下、或絕大部分轉調演奏也要符合這一要求。而葫蘆絲的全音、半音是按照十二平均律和唱名已定的,在全音的音孔上吹半音的時候,較為容易掌握的是滑音。如果是打音的話,就出不來那效果。這就是除了音域這一因素外,為什麼要準備幾支不同調的葫蘆絲的緣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