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國慶小長假就要結束了。
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家是不是對開學“又愛又恨”?
那麼,正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打打氣,消除一下不想學習、不想工作的壞情緒
TOP1 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一邊享受世界,一邊改造世界,無所事事,不去奮鬥,隻有玩耍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快樂的。
TOP2 關于學習這件事,從不可能停止,小的時候學走路,學說話,長大以後也學“走路”學“說話”,既然每天都在學習,那何不快樂的學習,為了自己而學習呢?
TOP3 有人說,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社會的苦,多年後,回首在學校的那段時光,真是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幸福時光,因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因為這些時光都是一去不返的,也因為,十年後再回首今天,再痛苦,再艱難,都終将成為往事。
好了,打氣的話就說這麼多,下面,我們來聊聊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主動學習,能夠取得好的成績。
但是,凡事講究方法,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态度。身為家長,我們有比孩子更多的社會經驗,處理事情的方法與能力。因此,教育孩子,如果你還僅僅停留在“要好好學習,以後才有出息”這一階段,那麼你的孩子注定不會有突出,優異的成績。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習慣,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給孩子樹立正确的學習觀念。
一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習慣父母要言傳身教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父母要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形成内在的動力。
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形成一種氛圍,因為孩子是通過模仿和吸收來學習的。有一個小故事:小孩子學說話,大多數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孩子,學會的第一個字詞應該是“爸爸”或者“媽媽”如果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孩子也可能先學會說“爺爺”“奶奶”但是有這麼一家人,家裡有一隻驢子,家裡人說話也經常說“驢”這家的小孩一張嘴學的第一個字就是“驢”家裡人有些驚訝,為什麼别人家孩子先叫“爸爸媽媽”自己家孩子說的第一個字是“驢”呢?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孩子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習慣。爺爺奶奶帶孩子嬌慣、年輕爸爸媽媽帶孩子活潑、有文化的父母帶孩子熱愛閱讀。這些都是習慣使然。當我們認識這一規律時,就要明白,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爸爸媽媽經常在家裡打遊戲,孩子自然而然地模仿着打遊戲,久而久之他就習慣用打遊戲來消磨時間。相反,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在家裡讀書,經常讨論書中的内容和有意思的觀點,孩子就會效仿,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熱愛閱讀。
父母日複一日地在家裡讀書,就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習慣了讀書,讀書的習慣就内化成為了孩子的一部分,形成他的内在動力。
孩子習慣了每天讀書,他就會覺得讀書是自然的輕松的快樂的事情,如果你不讓他讀書,他反而不知道要幹什麼,他會覺得很難受。相反,對于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孩子來說,天天讀書是一件枯燥乏味無法堅持的事情。
在言傳身教的同時,父母需要制定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目标。
也就是,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時候,父母要制定明确的、具體的、比較小的目标。比如說,我們要讓孩子養成講衛生的習慣,不僅要求他飯前洗手,洗臉,還要好好刷牙,甚至還要好好洗澡,那麼對孩子來說習慣的要求就太多了,孩子就會覺得習慣很難,不願意去做。
我們不妨分解一下,我們定一個小目标,就是飯前洗手。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實現習慣的養成。若是目标定得太大,孩子會覺得有壓力,沒有辦法完成,他就缺乏動力,就不願意去做。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确定習慣目标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商量讨論,獲得孩子的認同和支持,不能單方面地設定目标并強制孩子去完成。
強化孩子堅持習慣的動力确定好習慣目标以後,父母還要給予孩子一些鼓勵或獎勵,強化孩子堅持習慣的動力。
要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前三天是非常難受的,過了前三天,這種不舒服和不适應的感覺就會逐漸減輕,如果能夠持續堅持一個月左右,這個習慣基本就養成了。
所以,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過多地批評、指責,而是應該給予孩子一些語言的鼓勵,或設定一些獎勵制度,強化孩子正向的行為。
比如說,我們要讓孩子飯前洗手。那麼,每當孩子主動在飯前洗手的時候,我們就要給予及時的肯定,用我們的表揚、鼓勵、贊賞,去強化孩子洗手的行為,讓孩子找到成就感。
SQ4R分别代表概覽(survey)、提問(question)、閱讀(read)、複述(recite)聯想(reflect)和複習(review)。這六個步驟對你的學習将很有幫助,使你記住更多信息和更有效地複習:
Scottyoung方法論
- s=概覽
- 在開始閱讀新的一章之前,應從頭到尾先大概能遍全章,看看标程、插圖的文字說明、章内的小結或者複習,這一步驟能使你對閱讀的材料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 Q=提問
- 閱讀時,你要從每個标題中引出一個或幾個問題來。比如,讀到《睡眠的階段》這個習中養成經常、主動進行複習的習慣标題時,你可以想這樣一些問題:"難道睡眠不止這一個階段嗎?”“還會有其他的階段嗎?”R1=閱讀
- R1=閱讀
- 在閱讀時,要試着找出你所提問題的答案,要一點一點地“啃”,一小節一小節地讀,每讀完一個小标題後的内容就停下來,如果内容不好懂,可以讀一兩段後就停下。
- R2=複述
- 讀了一小節之後,應該停下來複述一下讀過的内容,也就是在大腦中試着回答自己所提的問題。最好是做簡要的筆記,總結出所學的内容。筆記能使你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填補知識的空白.
- R3=聯想
- 在閱讀時,應把那些新的事實、術語和概念與你個人的經曆或你很了解的信息聯系在一起,或許你已經發現,對你個人有意義的内容,你更容易記住,所以應嘗試把閱讀的内容同你自己的生活聯系一起。
- R4=複習
- 讀完一章或一段時間之後,需要返回來簡略看一下所學内容或學習筆記,然後再進行複述和微小測驗,檢查一下自己的記憶情況,應當在學習中養成經常複習的習慣、
斯科特·揚在一年時間内完成MIT麻省理工學院四年計算機本科學位的課程
,
- 做一張學習原圖
- 概述出想要達到的目标需要理解,記住和練習的東西(不多不少,少了簡單多了完成不了)
- 設計專項練習來鞏固那些困難但很重要的概念,論據和步驟的印象
- 過度學習(練習比目标要求更高難度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