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是千百年來孝文化的傳承,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淵源久矣。清明節源于古代的農耕慶典,後來又添加了上巳節與寒食節,從而使得習俗愈加豐富。清明如何挂青?如何添土?還有哪些祭拜的講究呢?下面,咱就來詳細地聊一聊。
清明掃墓并不是到達後祭拜即完成,其實有一整套的掃墓程序。
一:砍青砍青就是将墳頭的柴草砍掉,注意這裡用的是“砍”,而不是“挖”或者“鏟”,因為在習俗中,人們認為墳堆長草是值得高興的事,尤其是老墳,說明土壤肥沃,不失為風水寶地。
清明節砍青時,隻需要将墳頭的青草砍掉即可,草蔸和柴根依然可以保留,但切記在墳頭上又挖又鏟。
二:添土
在農村,有不少地方将自家的祖墳稱為“老祖”,向來有“窮不起屋,富不動祖”的說法,祖墳動土保持相當謹慎的态度。新墳一般在第三年開始整理,老墳一般十年左右才整理一次,成形不會随便動土。
有些新墳,因為缺少草木保護水土流失嚴重,墳堆會越來越低,這時就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避免。比如,在第三年整理墳頭時,添加肥沃泥土,以利于生草。另外,就是利用現成的草皮覆蓋墳堆,讓草根生長。
清明節添土時,講究“左五右六”。從左右兩側添土,左邊添五下,右邊添六下,至于前面和後面不可以取土,因為前面是前程,後面是靠山,一定不能輕易動土。
三:挂青
所謂挂青,就是在墳頭上挂一串的白紙,有的地方也稱“挂錢”,表示墳堆兒有主,後繼有人。一般去多少人,就挂多少青,挂得越多證明這家的家運越昌盛,“有兒墳頭飄白紙,無兒墳土草樹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清明節挂青,即使如今,在南方的湖南、廣東等很多地方依然非常流行,但是清明節挂青一定要回避寒食節,曆來有寒食節不挂青的習俗。
寒食節為紀念晉國的忠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因為介子推割股啖君,忠心可鑒;而輝煌後淡泊名利,歸隐山林,陪伴老母,甯願被燒死,也不肯出山,孝心可昭,因而人們在清明節的前一天設立節日設立節日祭拜,倘若寒食節挂青,紙錢會被介子推收走,家族老祖便收不到了。
四:祭拜
祭拜時上香擺貢,其數目講究單數,當然有的地方也講究“神三鬼四”。貢品一般有水果、酒、葷素三樣、金元寶、紙錢。接着,跪拜行禮。
關于跪拜,農村也有很多講究,如“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人拜一”的說法,跪拜一般是磕三頭。不過有的地方講究“神三鬼四”,磕頭四個,隻能說明風俗不盡相同。我覺得,作揖鞠躬何嘗不就能表達緬懷之心呢,畢竟心若在,一切就是懷念。
五:送别
清明節掃墓,時間上以早為主。“早清明,晚十一”,盡量在上午的五點到七點,卯時為佳,最遲不超過下午的三點。另外,掃墓結束後不着急回家,古代有尋風景優美處吃貢品的習俗,主要受過去經濟狀況不佳,不願浪費的原因。而如今也有人提倡至陽光處停留一會,或者去人多熱鬧處玩耍,避免帶走髒東西,我覺得并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僅僅是一種習俗約定而已。#清明##農民##農村#
朋友們,您們那裡清明掃墓有怎樣的禮節和習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