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食物文化?本期話題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每一個民俗節日都有着獨特的飲食文化,如中秋節要吃月餅、元宵節要吃湯圓,而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在中國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習俗有着明顯的差異,各地自有獨特的飲食習慣,從而使端午節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那麼,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的端午節美食和習俗?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那些端午節的美食吧,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端午節的食物文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本期話題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每一個民俗節日都有着獨特的飲食文化,如中秋節要吃月餅、元宵節要吃湯圓,而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在中國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習俗有着明顯的差異,各地自有獨特的飲食習慣,從而使端午節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那麼,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的端午節美食和習俗?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那些端午節的美食吧!
兒時端午節吃蛋
■梁詩韻
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感受是實實在在的,也是豐富多彩的。
端午節的前一天,已經看到大人忙忙碌碌在準備包粽子的糯米、紅棗和粽葉,以及孩子平時難得吃到的雞蛋。這時,我的心裡隻盼望着明天早一點到來,夢想着醒來時被子裡有一大堆熱乎乎的新煮好的雞蛋。
那時,雞蛋都是自家雞下的。心細的外婆,從初春雞剛剛開始下蛋,就已經着手準備了。盡管她不識字,可是,憑借她在雞蛋上面畫的紅色的、藍色的記号,她就能告訴你每個雞蛋是什麼時間、哪隻雞下的。她還會用五彩線為我編織一個漂亮的“手鍊”。外婆說,等到下雨時,把“手鍊”剪掉,日後小蟲子就不會爬到身上了。此時,屋裡挂滿了花花綠綠折疊好的葫蘆,一陣風吹來,相互擺動着,非常好看。
盡管家裡兄弟四個,我排行老二,可是,我卻是家裡最受寵的一個。每年,端午節分雞蛋時,我得到的最多。大哥非常愛吃雞蛋,每次都要拿着他僅有的幾個雞蛋與我的雞蛋“磕兒”,可每次我都輸給他,然後,他就心安理得地吃掉被他“磕兒”壞的雞蛋。不一會兒,我的雞蛋就都變成了大哥的美味食品。當我明白過來後,就開始放聲大哭……每每此時,外婆不知道又從哪兒給我拿來一些,她小聲地說:“不許再到他面前顯擺啦。”過不了一會兒,我還是不由自主地捧着懷裡的雞蛋來到我哥面前……
想一想,時間已經過去50多年了,可是每當過端午節,我都會記起兒時難以忘懷的趣事。雖然外婆早已過世,但是,每當想到這些,她那疼愛我的音容笑貌就會浮現在眼前,随之,一陣陣溫暖的感覺從心底湧出。小時候,端午節是一個吃好吃的節日;長大了,端午節是一個讓我常常感覺溫暖的節日。
舌尖上的端午
■炜子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我國的傳統節日裡,都與“食”息息相關。如,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其實,說到端午節,不光是吃粽子,好吃的東西還多着呢。端午節的餐桌上,還有流油的鹹鴨蛋、酥脆的炸麻葉、金黃誘人的炸菜角、軟糯香甜的糖糕……美美地品嘗着,大快朵頤。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前夕,母親都會趕早市去買粽葉。粽葉買回來後,先煮上幾分鐘,這樣粽葉柔軟一些,容易上手。粽葉經這麼一煮,滿屋飄的都是粽葉的清香氣,嗅着那股味道,神清氣爽。母親早已備好糯米、紅棗、花生等食材,便可以包粽子了。我在一旁打下手,給母親遞着粽葉、線繩。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裡煮。不消一個時辰,粽子的香氣飄散開來,迫不及待想要品嘗了。那時,親戚朋友、鄰裡之間,總樂于交換着吃,你家給我幾個,我家送你一盆,無論多少,是一份心意。這樣還能夠享受到各家不同風味的粽子。我們北方多愛吃甜粽子,而南方的朋友,包的還有鹹蛋肉粽子,别有風味,每每聞到,就讓人不由垂涎三尺。
母親在煮粽子時,會放入一些鹹鴨蛋一起煮。母親告訴我,端午節吃鹹鴨蛋也是一種習俗。俗話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過後預示着炎熱的夏天來臨,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天氣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衆多疾病。鹹鴨蛋鹹而微寒,能滋陰、清肺,端午節吃鹹鴨蛋,可以祛毒,有利于身體健康。
炸麻葉是我比較偏愛的一種小吃。這是一種油炸的面食制品,由面粉、雞蛋、芝麻、鹽、香料油炸而成,酥脆可口。端午節的餐桌上,麻葉兒可以當主食,看電視時,旅途中,它又能當零食吃,那種香脆的感覺根本停不下來。在我們老家開封,與麻葉最搭配的莫過于烙馍。酸辣土豆絲、酸辣綠豆芽、炒雞蛋、京醬肉絲等配菜,與麻葉一起卷進一張烙馍中,想想就是惬意。會吃的人才會生活啊!
我家附近有處菜市場,因為那片的房子是紅色的,大家都親切地稱作“紅房子”。市場裡有家“吉祥三寶”小店,就經營三樣美食:炸麻葉、炸菜角、糖糕,他家是二十多年的老店了。每到端午節,他家生意火爆,店門外都要排起長隊,老闆從早忙到晚,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忙碌,老闆卻始終樂呵呵的,與老主顧說說笑笑。他家的菜角用料講究,除了韭菜雞蛋、粉條、豆腐,還有蝦米,鮮香味美。過往的食客都是大兜小包往家買。母親喜歡吃帶餡的,我就給她捎菜角,父親喜歡吃甜食,我就給他帶糖糕,當然,麻葉兒,老少皆宜,也要來上一大包。“吉祥三寶”,一個也不能少。
端午節的餐桌,圖的就是一個豐盛,吃的就是一個健康,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端午美食鄉味濃
■孫邦明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乃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醫理論認為,這一天陽氣為一年中最盛,于是端午便成了人們運用各種儀式感驅邪防病的最佳時機。
在老家江北丘陵地帶,人們過端午節有很多習俗,除了家家戶戶門前挂艾草、吃粽子和必不可少的熱烈的賽龍舟外,美食也很具有地域特色。
老輩人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即端午節一般是早上過,中秋節一般是晚上過。端午節那天,清早起來一定要吃粽子和綠豆糕。節前渠塘邊割幾把健碩的蘆葦葉,或早市買之,農村人取自産的糯米,依口味與喜好不同,添進些棗子、綠豆、豌豆等各類雜糧,用生菜籽油伴勻作料,粽子被裹成立體三角形或扁平狀,土竈大鐵鍋擱水烀透,開鍋,熟透的粽子,像一個個綠瑪瑙,散發着濃烈粽葉的清香。吃綠豆糕也有講究,江北入梅時分,氣溫濕熱,而綠豆性味甘寒,正好用來清熱解毒。吃綠豆糕除了滿足人們的口福外,還有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熱酷暑的現實選擇。
在老家關于端午中午的食俗,有兩種說法。在家設午宴,要吃鳝鼈,叫“箭杆黃鳝馬蹄鼈”,說的黃鳝和鼈之形狀。夏至,萬物始動,至端午陽氣旺盛,黃鳝和土鼈從幼年已初長成,不大不小,剛可食用。拿一把短柄鐵鏟,背一篾籠,捉鼈逮鳝之人赤腳穿行在原野之中,一會兒工夫,從溝渠涵洞裡捉來,它們便自然成了端午農家人家宴餐桌上的珍馐,其肉道精美,營養厚醇。
另傳說端午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女兒嫁出去的,要回娘家過節,流行“躲午”習俗。據古籍記載,在楚國故地,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另傳說有一兇獸(實際是血吸蟲、瘧疾之類傳染病的代稱),到五月初五正午出來覓食,聞到哪家有炊竈香氣,就來撲食,連帶吃人。同時,廚竈之事,多為女子所為,媳婦回娘家“躲午”。所以每到端午,接女兒、女婿回家過節便成了老家一道鄉間的美麗風景。嶽父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送太陽傘給女兒,表達長輩心意,其樂融融,和睦祥和。
在老家,還有一種古老食俗,吃“端午粑”。“端午粑”是用精面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吃起來味道甜美清香。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蒿子粑粑,主要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制而成。另外,端午節這一天還要吃花糕和苋菜,花糕是用發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寶、蝴蝶,表面以紅色花點綴,為兒童愛吃的應時點心。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應時菜,俗謂飲雄黃酒可防生疥瘡,吃苋菜可淨腹,土話叫“打浪腸子”。吃水果也有來頭,民諺曰:“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這些習俗食俗都很具有當地的端午特色,其中蘊含着當地人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積澱起來的既純樸又厚重的地方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