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瓜田李下怎麼回事

瓜田李下怎麼回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3 22:45:06

瓜田李下怎麼回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他們都是來源于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瓜田李下怎麼回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瓜田李下怎麼回事(原來是這個意思)1

瓜田李下怎麼回事

來源 | 詩詞天地(shicitiandi)◆ ◆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他們都是來源于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但别看它短小,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十分深刻,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在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瓜田李下”。每次聽人說起,雖然明白是一句勸人向善的話,卻不甚了解其中的含義。

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瓜田”和“李下”分别代表什麼,究竟要告訴世人怎樣的道理呢?

這句話出自曹植的一首詩《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是說一位行端坐正的君子,做事應該懂得避嫌。

經過别人瓜田的時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彎腰去提,不然容易讓人懷疑你偷瓜。

走到别人李子樹下的時候,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則很像是動手去摘李子。

這兩種行為,都容易引起誤會,越是正人君子,越應該盡力避免。

這就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在北齊時期,有一個叫袁聿修的的博陵太守。他學識淵博,為官清廉,從不收取别人财物。深受百姓愛戴,當地文人聯名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個雅号:“清郎”。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經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二人叙述别情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

這就叫袁聿修為難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麼不必要的嫌疑。

但反複思索之後,袁聿修還是謝絕了,并留書曰:“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呀!

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謹慎的。我們不能忘記古人說過的走在瓜地裡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話。

隻有這樣,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領了,白綢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話柄。”

邢邵一想,确實也是這樣,就沒有再勉強他。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所難免。但是做人做事還是要懂得主動避嫌,尤其在一些有理難辨的場合。

《舊唐書·柳公權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

唐文宗時期,皇帝派郭旼到邠甯地方做官,引起了朝野議論,人們認為是郭氏送了兩個女兒入宮才換來這個職位的。

文宗向柳公權訴苦,說郭家的兩個女兒入宮其實是為了拜見太後。

柳公權告訴皇帝,事情的真相不是每個人都了解,重要的是您本身處在嫌疑的地位,就難怪别人不非議。

“瓜李之嫌”說的就是事件本身容易引起誤會,當事人有口難辯,不能擺脫嫌疑。

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背後不說人?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誤入“瓜田李下”,也都有面臨“瓜李之嫌”的時候。坦蕩如君子,不該懼怕遭人誤解。

隻要自己做事合乎道德禮法,沒有邪念,無論别人說什麼,都不必太在意。

但是,畢竟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世俗的框架下,活在别人的聲音裡,所以适當的時候,還是要避一下嫌。

公生明,偏生暗。“瓜田李下”不可憂,君子避嫌是防微杜漸,隻要行得端、做得正,流言遲早不攻自破。

正如晚唐詩人韓偓的詩中所言:“提防瓜李能終始,免愧于心負此身”。

人生在世,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算無法被所有人理解,但隻求無愧本心就好。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