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非遺與教育結合

非遺與教育結合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06:21:15

圖為重慶市黔江區民族小學打造的農耕文化長廊。 張燕 攝

圖為重慶市黔江區民族小學打造的農耕文化長廊。 張燕 攝

中新網重慶1月27日電 題:非遺進課堂: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如何“接地氣”?

作者 王婷婷

學校如何将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融入課堂教育,更接民族“地氣”進行傳承與發展?記者本月跟随“武陵山鄉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黔江找到了答案。

“土家銅鈴舞”“小南海漁歌”“千人葫蘆絲”“咚咚喹”……走進重慶市黔江區民族小學,民族圖騰、民族文化長廊等具有土家族、苗族傳統特色的标志性建築入門可見——“家鬥吊腳、雕花門窗、飛檐堯翹角”,無不彰顯民族文化環境特色;民族陶藝課程、民族課間操、民族器樂早已融入學校,走進課堂。

“學校于2002年成立,目前有3429名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占72%,以土家族、苗族為主。把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融入課堂是校園特色。”重慶黔江民族小學校長田景碧介紹,通過開展“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會一項民族樂器”“參加一項民族體育活動”“穿一套民族服裝”“上一節民族課”“開展一項民族節日活動”“建一個民族特色校園”的活動,将地方特色資源融入學生活動内容,積極培養學生濃厚的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非遺與教育結合(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如何)1

圖為民族陶藝進課堂。 張燕 攝

記者在該校操場看到周圍牆上貼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圖案,在少數民族文化長廊上,則挂有“蓑衣”“犁”“耒”“鐮刀”等傳統農耕器具。“将那些即将消失在我們生活中的農耕器具展示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更深刻的認識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田景碧說。

早上十點多,孩子們在冬日的暖陽下,整齊劃一,邁開步子,跟随民謠跳起融合少數民族特色的課間操,臉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疫情之前,平常每周開展30分鐘的大課間,大家會圍成幾個大圈,中間有一千人多人吹葫蘆絲、咚咚喹,外面有一千人多人跳擺手舞。”田景碧稱,讓師生真正走在陽光下,這些年學校通過民族器樂、民族歌舞、民族體育等課程的開展,學校師生精神風貌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更自信、更陽光,心理和社會适應能力得到提高,身心向着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這學期學習了咚咚喹,通過學習少數民族器樂減少了學習的煩惱和枯燥。”六年級的土家族學生費玉美笑着說,“咚咚喹比葫蘆絲學習難度更大,在學習過程中有老師耐心指導和同學的相互幫助,大家都比較開心,學會後覺得非常有趣。”

為了讓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更“接地氣”,黔江區民族小學在落實國家課程的同時,大膽開發地方資源,将“民族文化”融入語文、社會、數學等學科之中,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試題。

近年來,黔江民族小學教師開發的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校本試題已公開發行,探索出一套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體系。積極推進民族特色課程建設,教師們開發了《民族常識》《家在黔江》《葫蘆絲》《土家歌舞進課堂》等校本精品教材。此外,學校将民族樂器葫蘆絲融入藝術課程,編撰印發了《葫蘆絲實用教程》校本教材,聘請專業教師對學生授課。

目前,學校被确立為黔江區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全國葫蘆絲藝術教育示範基地、民族樂器演奏藝術水平考級考點。

據了解,近年來,黔江區依托非遺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實施非遺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成長平台,豐富了中小學生文化生活,既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又使非遺技藝代代相傳。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