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主旨,狼來了、龜兔賽跑都有寓意,最近很紅的《降魔的》也不例外,編審羅佩清接受香港媒體采訪,她表示《降魔的》想表達的是覺醒:“就像主角馬季,一路被石敢當覺醒,從開天眼到後面他還厲害過精靈石敢當,當石敢當叫他降魔的時候小馬卻立刻拒絕,其實是因為他的心還未覺悟,他的心态還是以的士佬的心态,完美的表達出一個冷漠的香港人,隻想着賺錢,隻想着家裡,降魔伏妖關我何事呢?有能力卻不一定去做的事。”
《降魔的》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是因為人物夠接地氣,而小馬正是香港人的特寫,她說:“小馬是一個你會遇到香港的的士佬,所以會反映一些香港人的特質,這樣是有好有壞的,好的是大部分小市民都是善良也很熱心的,的士佬之間都有情誼,朋友有難挺身而出,可是香港人也會自私與冷漠,他們願意保護的隻限于熟悉的人,當社會上的事與自己沒什麼關系就不一定會做。”
有寓意的劇集的确不多,細心留意劇集的讀者,應該發現《降魔的》劇集有别于以前的台慶劇,可當初TVB沒想過把《降魔的》劇放在台慶期間播放的,她說:“這套劇是低成本、低預算、低清、低CG所有的東西都是低預算做的,我想老闆給我的指示應該是叫我做一個實驗多于一個台慶劇,TVB真的很少做這一類的題材。
杜之克先生覺得可以嘗試一下,而這套劇也是我第一次做編審,可能他覺的找一個沒有包袱的人做好一點,所以大家會看到這套劇的實驗性很強,得到大家的認可真的很意外,《降魔的》算是白老鼠。”
不單單是人的覺醒,羅佩清也希望大家對演藝圈、編劇這一行的一個新的看法,她說:“現在電視台競争大于以前,平台開放了,可香港可能經濟單一化,所以一直對創作、電視劇、媒體、演藝行業,一直都不是很支持,若有小朋友寫志願是明星可能會被老師罵,父母也會覺得這隻是憑空想象,鼓勵會比較少,相比韓國、日本他們真的有藝能學校,小朋友很小有這個志向、能力、無論是幕前幕後,他們就會立刻栽培,所以别人生産線是很成熟的。”
轉這行10年,與其他香港編劇一樣,都要慢慢熬,她說:“我們現在請實習生,都是說工資是一、二萬而我入行的時候八千五,相比一起畢業的真的很大差距,随着時間差距越來越大,收入是不少人不喜歡的,也覺得這一行業不好。
年輕的可能做一段時間就接受不了,比如創作上要妥協,可能有時候會遇上沒卡士拍不了,或者太天馬行空也拍不了的,我覺得這一行能讓人堅持下去的就是滿足感,創作舊的東西之後實體化,不論收視反應如何,始終都有滿足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