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全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名句的誕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全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名句的誕生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2也?”子曰:“敏3而好學,不恥下問4,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十五
完全讀懂名句
1.孔文子:即衛國大夫孔圉,十分謙虛好學。他死後,衛國國君為發揚他好學的精神,賜“文”的谥号,世人尊稱他為“孔文子”。2.文:彰顯勤學好問的谥号。谥号是人一生言行的總結,通常取優點來表彰。3.敏:疾速。4.下問: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以上問于下,都可稱為“下問”。
子貢請教說:“孔文子為何可以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說:“他聰明又愛好學習,并且不視放下身段向人請教是件可恥的事,所以死後才能得到‘文’的谥号。”
名句的故事
孔文子是衛國的權臣,也是孔子與弟子們在衛國時最常接觸的大官,後來子路還當了他的家臣。但是根據《左傳》記載,他的品德相當有問題,子貢認為此人并不足道,所以對于他得到谥号“文”頗感不解,才會這樣問孔子。
在《左傳》中記載,孔文子逼迫太叔疾娶了自己的女兒,然而太叔疾喜歡的卻是前妻的妹妹,并把她也娶了過來。孔文子相當生氣,打算派兵攻打太叔疾。為求得勝,孔文子特地請孔子指點軍事部署,而孔子不肯出謀劃策,甚至想離開衛國。孔文子得到消息後,連忙趕來賠禮道歉、苦苦挽留,孔子才沒有立刻出走。
朱熹解釋,凡人隻要是天性敏銳或是位高權重多半不好學,并以求教他人為恥。依據谥法,便将“勤學好問”稱為“文”,其實要做到這點也不簡單,孔圉得到“文”的谥号,也就是基于這個原因。
此外《述而·二十四》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居于四教首位,但這并不代表“文”的重要性高于“行、忠、信”。從孔文子身上可以看到,有“文”者未必皆具備“行、忠、信”。
曆久彌新說名句
許多人可以輕松做到“敏而好學”,但要能“不恥下問”往往需要較高的EQ。在現代,孔子這段話可引申為,不管什麼行業、學曆高低、經曆多寡,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不知道的技能,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要抛開身份地位的束縛,不以向他人讨教為恥,才能有所長進。
撰寫《本草綱目》明朝的醫學家李時珍,便可稱得上因“不恥下問”成就了非凡事業的典範。李時珍長期行醫,發現過去的醫書謬誤頗多,因此發願進行重新整理與補充,為此他“漁獵群書,搜羅百氏”,把找得到的醫書都拿來研讀,并考辨異同,甚至“讀書十年,不出戶庭”,用功到了十年都沒有離開家的地步。
讀完所有醫書後,李時珍決定親自查訪各種民間藥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虛心拜農民、漁夫、樵夫、捕蛇者為師,甚至冒着生命危險仿效“神農嘗百草”,并實地了解各種藥草生長與分布的情況,經過30年寫下了數百萬字的筆記,終于整理出醫學巨著《本草綱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