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在中醫診疾斷病的過程中,一些局部診法往往會發揮獨特的作用,之前向大家介紹過頭發診法,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齒龈診法。通過觀察牙齒和牙龈的形态、色澤改變、功能異常等來診斷疾病的方法稱為齒龈診法。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吧,判斷一下自己是否健康。
【診察方法】
診察齒龈,應詢問有無牙痛等症狀。檢查時可令患者張開口面對光線,充分暴露牙齒和牙龈,必要時借助檢查器械如口鏡、探針、鑷子等進行。注意牙齒的排列、數目、潤燥、形态、顔色、齲洞、殘根、殘冠,牙龈的形态、顔色、牙石、溢膿,牙齒松動程度,有無叩擊痛及叩痛的程度等。
【臨床運用】
(一)色澤形态異常
牙齒色澤形态異常
(1)牙齒潔白潤澤、堅固,為津液内充,腎氣充足之象,雖病而津未傷,預後良;齒色枯白者,為血虛,若燥如枯骨,是腎陰枯涸。老年齒白潤澤者,為壽考之征。
(2)年長者,齒漸變黃,此乃生理之常;或齒忽變黃,多為腎虛;齒如黃豆者,為腎氣絕;齒色黃黯或帶黑,或片片脫下者,面色青黃,此為腹中有久冷積,太陽陽明之陽氣受困而累及于沖督;“腎中風”而齒未黃者可治,齒黃赤、發直、面如土色者不可治;齒黃枯落者為骨絕;溫病齒黃而燥者,是熱盛傷津,若光燥如石,是陽明熱甚,津液大傷,見于溫病極期。
(5)小兒齒出偏斜稀疏,主陽明本氣不足;小兒牙齒久久不生,謂之齒遲,屬小兒五遲之一,主禀賦不足,腎氣虧虛;齒牙稀疏松動,齒根宣露,為腎氣虧虛,或虛火上炎;中老年人齒漸稀疏,或齒長而垢,逐漸脫落,乃腎氣早衰之标志;外傷引起的牙齒折斷,稱為鬥齒;齒根動搖而現牙龈臭腐,為腎虧兼有胃中虛火。
(6)牙根腫痛腐爛,時流膿血,牙齒發黑系齒内生蟲,名為齲齒。由飲食餘滓積于齒縫間,腐蝕淹漬所緻;或胃經瘀濕痰火凝聚而成。若并見口臭極甚,則為陽明之火盛極上攻所緻。
(7)齒長面垢,為穢戀腸胃;齒枯面垢,為熱結腑聚;齒黃面垢,為瘟疫之象。
(8)另有望齒以候生死之法,如:水腫,齒黑唇腫者危,再加齒枯必死;熱病,齒黃赤,面如土色者死;牙疳,牙床腐爛,牙齒脫落,口臭濁膿不等者兇;陰疽,齒黑而蛀,枯而無光者危,因腎陰竭而生氣絕也。
牙龈色澤形态異常
(1)正常牙龈,色紅而津潤,固護牙根;若深赤為太過,淡紅為不及;牙龈色淡白,為氣血虧虛,不能上榮;牙龈色紅而腫為陽明熱證,多是胃火上炎;牙龈淡紅而腫,多為氣虛;齒龈青紫而腫,多兼有瘀血;龈肉軟卻萎縮而色淡,多屬腎元虧虛或胃陰不足。
(2)齒龈起瘡或局部紅腫,高起增厚,形似齒龈重疊,稱為“重龈”,緣于胎毒或髒腑積熱,或外感風熱,瘀結于龈,聚濕、化痰、生瘀,緻成此疾。而嬰兒“馬牙”,為出牙之前,齒龈上生出米粒大小之乳白色或乳黃色小硬塊,與重龈不同,一般無證候表現,可自生自滅。
(3)齒間牙龈長出胬肉,與龈腫不同,稱為“齒壅”,多與外感濕熱、胃熱或虛火上炎,牙龈長期充血腫脹,或好食動風之物等原因有關。
(4)齒龈之間有藍迹一線者,多為沾染鉛毒之症,若因服水銀輕粉制劑所毒,亦緻齒龈臃腫而有藍線。
(5)牙龈紅腫疼痛,為外感風熱邪毒或胃火上炎;牙龈浮而腫脹,不紅而痛,乃外感風寒所緻;牙龈微紅不腫,牙齒浮動,咬物時痛,午後痛顯,為腎陰不足,陰虛火旺。
(6)齒龈縫間滲出血液,稱為“牙衄”;血出如湧,血色鮮紅,龈腫赤而痛者,為胃腸實熱,實火沖激,灼傷龈絡所緻;滲流清血,龈爛不痛者,為胃腎陰虧,虛火灼絡;淡血滲流不止,龈肉色淡者,多為脾虛氣不攝血;小兒齒衄口臭,足冷痛瀉,為腎疳。
(7)齒龈間結有血瓣,色紫如幹漆,為陽明熱盛動血;如黃若醬瓣,乃為陰血,為腎陰下竭,虛火上炎動血而然。
(8)牙龈腐爛,泌膿腥臭,黃稠量多,為肺胃火熱壅盛;膿液清稀穢臭者,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膿液清稀無味,主脾胃虛。
(9)牙龈胬肉翻花,腫硬增生,腐爛凹蝕,惡臭劇痛,為火毒痰濁之邪凝結而成,屬惡候。
(10)牙龈宣腫,龈肉日漸腐頹,以緻牙根宣露,齒牙動搖,常滲膿血,稱為“牙宣”。有胃火上蒸者,乃胃經客熱積久,邪熱熏灼牙龈,以緻失榮萎縮;有腎陰虧損者,乃精血上溉不足,虛火上灼,以緻萎縮宣露;亦有氣血雙虧者,牙龈失于濡養,又兼虛邪乘虛客入龈間,久之龈爛軟卻。
(11)牙龈腫脹面大,堅腫疼痛,甚則腮頰浮腫者,為“牙癰”,乃胃經熱毒上攻所緻;牙龈腫脹局限,小如粟米者,為“牙疔”,為胃經火毒上攻或大腸經濕熱所緻;若破流血水,疼痛異常者,稱為“黑疔”,為腎經火毒所緻。
(12)龈肉赤爛疼痛,口臭出血,甚者穿腮蝕唇,牙枯脫落,稱為“牙疳”,《諸病源候論》稱為“齒漏”,現稱牙龈腐爛。牙龈紅腫赤爛,疼痛劇烈,流腐臭血水,甚或寒熱交作,稱為“風熱牙疳”,系平素脾胃積熱,複感風熱之邪而發;若同時伴下肢疼痛,出現青色腫塊,形如雲片,色似青黑茄子,肌肉頑硬,行動不便,稱為“青腿牙疳”,因久卧濕地,寒抑生熱,胃腸郁火上炎而成。牙龈腐爛迅速,由灰白色随即變黑,流紫血水,黑腐蔓延,一時脫落,臭穢難聞,甚者腮穿腭破,鼻柱塌陷,寒熱劇作,或出現神志昏迷,稱為“走馬牙疳”,多發生于兒童,常由傷寒、痘疹、瘧痢等病餘毒未清,癖積毒火攻牙所緻;本病發病急驟,病情險惡,每至邪盛正衰而緻不救。牙根肉内鑽出骨尖如刺,疼痛異常,稱為“鑽牙疳”,多發生于小兒,因肝胃二經積熱上攻所緻。
(13)盤牙盡處腮頰與牙龈之間腫痛,牙關不能開合,湯水難入,憎寒身熱,稱為“牙龈癰”,因陽明胃火熏蒸而成;若潰不收口,經久不愈,緻生腐骨,引起牙槽缺損,齒與牙床俱落而轉變為“骨槽風”,系因膏梁厚味蘊于胃腸,與風火之邪郁結于少陽、陽明之絡而發。
(14)牙龈腫脹結肉,高低如蕈,其色紫黑,稱為“牙蕈”,乃火盛血熱,夾滞氣郁結于胃經而成。
(15)牙龈萎縮,周邊潰爛色赤,為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潰爛邊緣色淡,龈肉蒼灰,屬氣血兩虧。
齒垢色澤形态改變
(1)齒垢為胃中垢濁之氣所結,而病深動血,必先結瓣于齒上。垢黃厚,為胃熱熏蒸;垢白厚,多為濕聚中焦;齒垢黃,面目爪甲上黃者,為黃疸;齒焦有垢,為腎胃液涸。
(2)齒垢如灰糕樣,為腎胃津氣俱亡,濕濁内盛,病屬難治。
(3)垢堅而韌者多實,松而弛者多虛;垢多口臭者多實,垢少口和者多虛;垢間紅縷,每周出血,垢挾堅粒,多因胃滞。
(二)齒龈的功能異常
牙齒的咀嚼功能,有賴于牙齒堅固,與腎髒精氣盛衰和陽明經絡氣血多少有關。
1.牙齒不固或稀疏搖動,或脆弱,或齒根浮露者,多為腎虛。
2.牙齒遲生,多為腎精不足;齒龈腫痛,牙齒松動不能咀嚼,伴便秘尿赤、口臭口渴,為熱積腸胃;牙齒松動,咀嚼無力,勞累後加重,伴身體困乏,多為腎虛。
3.成人寐中咬牙,咯咯有聲,多因肝脾氣結,痰火内擾;兒童出現此症,則多因蟲積為患。
4.患者出現單咬牙,多因胃熱,氣竄經絡;若牙關緊閉,難以啟口者,為風痰阻絡或熱極動風,欲作痙證;咬牙而脈證皆虛者,為胃氣不足,筋脈失養,以虛則喜實故也;舌本不縮而硬,咬牙牙關難開者,非風痰阻絡,即為熱盛動風之證。
5.溫病當下失下,牙關緊閉,為火毒閉伏;若下後牙關開者可生;下後汗出不收,牙關緊閉,為胃絕不治。
6.齒龈完好,或齒根稍露,無紅腫松動,但遇熱、冷、甜、酸等刺激即疼痛難忍,此為牙髓過敏。大多因刷牙過猛,損傷釉質所緻。
(三)自我感覺
1.牙痛得涼則減,為外感風熱或胃火上沖;得熱物而痛減,為外感風寒;若不論寒熱刺激皆痛者,稱為寒熱齒痛。
2.牙痛初起,患處紅腫灼熱,為外感風熱邪毒;疼痛不顯,患處不紅微腫,為外感風寒;牙龈潰爛而疼痛輕微,或每在進食受刺激時疼痛,多為虛火上炎;患處痛劇,潰爛色赤,多為心脾積熱上蒸。
3.牙痛持續,無有減時,主實證;疼痛時輕時重,為虛實夾雜;牙痛隐隐,綿綿不止,為虛證;牙痛朝輕暮重,為陰虛見證;朝重暮輕,為陽虛見證。
4.上牙痛乃胃火上炎;下牙痛主大腸有熱。
5.牙龈痛輕而腫脹明顯,主濕熱熏蒸,濕重于熱;牙龈腫脹不甚,而疼痛明顯,主濕熱之邪上攻,熱重于濕。
6.齒痛連頭,多為外感風寒之邪犯腦;痛如針刺,為瘀血攻龈;齒根有孔而痛,時作時止,為蟲蝕齲痛;龈腮俱腫連及頭面者,常為實熱之邪上攻。
7.牙齒酸軟,弱而無力,乃由恣食酸味,脾胃虛弱,或感受風寒而緻。
8.齒衄而痛,口臭龈腫,為陽明胃熱上攻,屬實證,病多輕淺;齒衄而無痛,血色淡紅,或齒搖不堅,為腎水不足,病勢較重。
9.觸按、叩擊患齒疼痛明顯,局部紅腫焮熱者,主實熱證;觸按、叩擊患齒隐隐作痛,局部不紅不熱,腫脹輕微者,屬虛寒證。
山根、人中、舌下都能診斷疾病,原來中醫局部特色診法有這麼多。
學了這些診法,大大提高診病的準确率,還不快快行動。小編把書帶來了——
本書主要介紹頭、頭發、顔面等40餘種中醫局部診法的望診和觸診,部分診法内容涉及問診和聞診。本書在編寫體例上力求做到綱目清晰,内容準确,文圖結合,通俗易懂。每—種診法均分别從診斷原理、診察方法、臨床運用、現代研究、參考文獻等五個方面加以論述,以利于讀者全面掌握該診法的知識。本書将中醫局部診斷範疇裡的内容基本上做了整理挖掘,使局部診法内容豐富,自成體系。可以說是集中醫局部診法之大成。其内容全面、豐富,介紹的診法簡、便、驗、廉,對局部診法在全面挖掘整理的基礎上有了提高,因此是中醫院校學生、研究生和進修生必讀的診斷學工具書,以及高級臨床醫師研修診斷學的重要參考書。書中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科研信息,可延伸出許多科研課題。同時,由于本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還可作為家庭保健的科普讀物。(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中醫局部特色診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彭清華 彭俊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