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明
花都近二十年,發展速度驚人,僅是通過城區的道路建設、增多、變化,就有目共睹。此外,也可以從兩邊的綠化樹的變化,看到今時不同往日,發展得迅猛。
今天,花都馬路邊的綠化樹,豐富多彩,不再單一。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馬路邊的綠化樹真的很單一,主要是馬尾松、白千層、桉樹。
比如新華路的綠化樹,是白千層;比如建設北路的綠化樹,是馬尾松,比如芙蓉大道的綠化樹,是桉樹。
但現在,在這些馬路上,已經看不到這些綠化樹,是因為城市日新月異發展,可能覺得它們不太适合,于是把它們連根拔除,改種了新的樹種,比如榕樹、紅棉樹、紫荊、樟樹等。
而在舊廣花公路上,比如在東鏡村委這一帶的馬路,我們還看到花都最早期的綠化樹——馬尾松的存在,還剩下為數不少的。
随着社會不斷發展,當這一帶的改造提上發展日程,這舊廣花公路上的馬尾松,可能也會如新華路、建設北路、芙蓉大道的最早的綠化樹一樣,會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面對花都日新月異的變化,對于多情的人而言,在歡呼雀躍擁抱之時,在心底多少對往日的懷念,即念舊情愫。
比如對于新華路的白千層,建設北路的馬尾松,在我去新華城區讀初中及高中之時,這兩條路是經常走的,路邊的綠化樹,見證了我的青蔥歲月。
新華路的白千層,是1955年,花縣縣城從花山洛場搬遷到新華開始種植的,所以,如果從這個時間點計算,到它們在前幾年在新華路徹底消失,白千層伴随着花都市民六十年左右。
它們在花甲之年,為了大局,犧牲了自我,退出了城區的綠化舞台。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它們曾經為新華綠化發展史所作出的貢獻!
二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八十年代前,不隻是新華城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花都各地的綠化樹基本上都是白千層、馬尾松、桉樹。因此,有心的話,我們在一些遠離城區的舊馬路,都看到這些老樹的存在。
自1980年後,花都新種植的綠化樹,不會再有馬尾松、白千層、桉樹,而是被各種各樣的綠化樹種取代,比如榕樹(大葉榕、小葉榕)、紫荊樹、紅棉樹、鳳凰樹、芒果樹、白玉蘭樹、樟樹、棕榈樹等。而原來有着幾十年樹齡的馬尾松、桉樹、白千層,随着城市的發展,很多被連根撥起。
比如在我的記憶中,我總是忘不了那條從今天的建設北路轉入楊屋市場的那條楊赤線。因為那時候,這條路是我去爺爺的妹妹家(姑婆家)的必經之路,而且我的姨丈在楊屋舊市場賣豬肉。
而這條路留給我最深的記憶,是楊屋路段的那個長長的斜坡,是斜坡邊成片的荔枝樹,是路兩邊的水稻田,是路兩邊種植馬尾松及桉樹、那條幽深甯靜沒有人聲鼎沸的楊屋路!
在前年,我在今天的明華市場附近,還看到為數不少的桉樹,但現在,很遺憾的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這條路兩邊的桉樹都被連根撥出了,路兩邊再沒有綠化樹的存在。
又如,幾年前,芙蓉大道路兩邊還有很多桉樹,但現在已經不見蹤影了,因為芙蓉大道改造後,把桉樹鏟除,取而代之就是我們看到的境況,綠化樹都是紅棉樹了。
當然了,如果有人懷舊及多情,對于曾經為花都的綠化作出貢獻的白千層,在新華城區的這個地方,還是可以看到它們的存在。
比如在今天新華市場靠近舊中醫院東側的一條馬路上,還有新華城區現存的兩棵白千層樹。
它們曾是新華城區的最重要的綠化樹,曾遍布新華城區,但随着城市的發展,它們的衆多兄弟姐妹,已經黯然落幕,退出了這塊土地,被其它樹種取代。
而僅存的這兩棵,挺起身姿,永不服老,盡情展示生命的精彩及燦爛!
三
我一直認為,樹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樹離不開關系。如百年老樹的存在,為城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氣色。
在新華城區,百年老樹真是為數不多,真是有,也是城中村的古榕樹。
如在天貴路和寶華路交彙處的交通路口,有一棵高大的老榕樹,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因被田美村村民視為“保護神”,沒有因阻礙交通而被連根拔除,得以幸存。
榕樹枝繁葉茂,張開如一把巨傘,成為新華城區最為知名的榕樹之一。
但作為綠化樹的百年老樹,據我所知,應該沒有問題。比如在花都新華城區,近幾十年,發展巨大,路兩邊的綠化樹,常因為城市的發展、道路的建設等諸多原因,長大到一定時候,還離百年老樹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就被移走。這是很多綠化樹的宿命,我覺得這是最值得遺憾的地方。
當然了,也在一個側面上說明新華的發展日新月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