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離職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也有很多營盤是紙糊或泥塑的),反正是你方唱罷我登台,好不熱鬧。
員工為什麼離職?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小文:你為什麼要離職(辭職)。
對于員工離職,要一分為二的看。用人單位沒有離職沒有流動,就沒有新鮮血液,就可能成了一潭死水,所以适當的離職和流動能夠起到激活的作用。當然,員工離職和流動如果太多太頻繁,容易造成人心浮動軍心不穩,不利于打造一支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團隊。
來自網絡
言歸正傳,今天的話題是如何正确計算員工離職率,也就是說,不少用人單位離職率的計算是有問題的。
很多用人單位都會做離職分析,圖表精美,洋洋灑灑(吐槽一下,不少離職分析是形式大于内容,冷飯來回炒,沒啥新意,有的意見和建議一大堆,卻很少有落地可執行的)。但是,如果你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不同的用人單位,離職率計算的口徑卻是五花八門。
這裡,我推薦兩種比較常用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方法一:離職率=期間内離職人數/[(期初人數 期末人數)/2]*100%
方法二:離職率=期間離職總人數/(期初人數 期間新進總人數)*100%,或者離職率=期間離職總人數/(期末人數 期間離職總人數)*100%
方法一适用于人員相對穩定的用人單位,計算月度、季度或半年度離職率。
方法二适用于人員變化較頻繁的用人單位,計算月度離職率,且這個方法動态體現了離職人員的變動情況,比較直觀。
這裡強調幾點:首先,離職率這個數據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最多統計到半年,統計全年的離職率其實更具有象征意義,因為數據太滞後了;其次,離職率這個數據要跟同行比,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嗨;最後,産生離職率的問題很多不在離職本身,而是在離職之外。
當然,對于有些用人單位而言,分門别類的計算諸如老員工、核心骨幹員工等人員的離職率,或者員工的主動離職率,或者按照員工服務期限計算離職率等更有現實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