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老張13歲的兒子,這學期轉學到一家聞名遐迩的私立學校就讀。
在老張眼裡,兒子的學長學姐們拿到多少名校的offer(錄取通知)是次要的,作為家長,他看中的是這所學校令人心動的儀式感。
在這所學校,所有的學生寝室都預備了熨衣闆和蒸汽熨鬥。
不管是參加周一的升旗儀式,還是參加學校合唱團的表演,抑或是找校長談話,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襯衫和校服西裝熨得筆挺。
為了貼合小男生們正在蓬勃發育的身體,學生手冊上要求男生的襯衫要熨出12條線,正面8條,後背4條。
新生們沒幹過這事,高年級的學長來手把手地教他們用大頭針别出形狀與間隔,再用蒸汽熨鬥上下仔細地熨燙。
周日的下午或晚上,學生們輪流使用蒸汽熨鬥,那份肅穆與認真、敬畏與莊嚴,像潮水一樣漫過他們稚嫩的身心,将他們的心神洗濯一新。
一開始,有家長覺得學校這樣要求十二三歲的學生,特别是皮猴兒一樣的男生,有點苛刻。
對于這一點,校長是這麼解釋的:所有的自律,一開始都來自“他律”。
有制度約束你、成全你,促使你養成清醒、周正、嚴于律己的習慣,孩子們将受益終生。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校長本人也是這麼做的,他規定任何學生都可以提出書面申請,要求“與校長談談”。
他也會着正裝與學生會面,毫不馬虎。
對儀式感的推崇與敬畏,讓孩子們覺察到堅持帶來的收獲。
每個人都在社交平台上為自己的新年願景打卡,自覺接受大家的監督。
發誓要讀完英文原著的,每天報告自己的閱讀進度與感想;學國标舞的孩子,每天曬習舞視頻。
老張的兒子為減肥健身,每天堅持長跑5公裡,從寒風凜冽跑到春暖花開,每天都曬出自己的跑步路線與配速。
堅持100天,再愚鈍的孩子,也會明白通過生活中的儀式感,是如何戰勝根植于每個人心中的怠惰、馬虎、潦草與苟且,讓自己如一棵松柏,向着天空,筆直地挺進。
老張至今還記得自己上中學時的經曆。
30多年前的農村中學,考生們成天埋頭學習,無暇顧及個人衛生,頭發多日不洗不梳,像蓬亂的鳥窩。
高考前兩天,班主任要求大家放下書本,到操場上去。
到了水池邊,大家都驚呆了:老師們準備了20隻嶄新的臉盆,要求孩子們為同伴洗頭。
老師們自掏腰包買了香皂,在溫水中化出濃濃的皂汁,一一倒在孩子們的手心上,看着他們揉出泡沫,洗出蓬松清香的頭發和幹幹淨淨的手臉。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孩子們互相觀望着,捂着嘴偷樂,帶着些許恍惚看着鏡子中的自己。
是的,不過是趕在高考前洗了個頭而已,他們卻能感受到比誓師大會更有效的振奮,感應到闆結貧瘠的内心深處忽閃忽閃地鑽出了綠苗。
作者:明前茶,來源:《讀者》2018年第12期 ,原标題《儀式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